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那会儿,人们的精神头比以前足了不少,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生活水平明显往上走。大家住着安稳,过得踏实,邻里之间总爱互相搭把手、帮个忙,人心也实在,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不少五零后、六零后到现在还常常念叨那个年代的好
上个世纪6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那会儿,人们的精神头比以前足了不少,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生活水平明显往上走。大家住着安稳,过得踏实,邻里之间总爱互相搭把手、帮个忙,人心也实在,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不少五零后、六零后到现在还常常念叨那个年代的好,要是你也好奇,就跟着我的文章往下读,一起感受当年的那份独特风采吧。
下乡当知青的日子虽然辛苦,可大家心里都有股子劲儿。一到休息的时候,几个知青就凑到一块儿。有的从箱子里翻出皱巴巴的《毛泽东选集》,有的小心翼翼摊开油印的学习资料。大家围坐在昏黄的灯泡下,逐字逐句读着毛主席的话,边读边分享自己的感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这张拍摄于60年代的老照片里,几位女子笑得格外灿烂。她们梳着那时常见的麻花辫,身上的衣裳样式简单却干净整洁,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纯真又质朴的劲儿。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美颜、滤镜,照片里的模样都是最真实的,却比任何修饰都要动人。她们说不定是要好的同学,趁着某个不用忙碌的空闲日子聚到一起拍照,把自己的青春模样就这么定格了下来。
1960年的上海老街,还带着老底子的烟火气。那天有外国人路过,居民们从没见过这样的场景,都好奇地围过来瞧热闹,脸上满是新鲜又欢喜的笑容。再看街旁右侧的房子,墙上挂着“中国人民银行”的指示牌,红底白字的样式在老街上格外显眼,一眼就能瞅见。
“劳动最光荣”这话从不是空说的,你瞧,这些受表彰的劳动模范们,正精神抖擞地参加着表彰大会。他们手上的荣誉,是用一滴滴汗水换来的,站在会场里的模样,满是劳动者的自豪与荣光。
上世纪60年代,年轻人最流行穿中山装
早在60年代,这样的办公环境已经算很不错的了。照片里的她,是北京一家工厂的领导。那会儿普通职员办公桌上还没配电话机,更没有如今的电脑,大家算账、统计数据,全得靠手里的算盘噼里啪啦地算。
1966年的广州街头,一支队伍正热热闹闹地往前走着。走在队伍前头的人,一手敲锣一手打鼓,声响震天;跟在后面的工人们,高高举着鲜艳的大旗,步伐整齐。整条街上满是热闹的氛围,格外有气势。
这张60年代的老照片,展现了一群女性在户外劳作后的场景。她们有的肩头扛着农具,有的用扁担挑着装满东西的竹筐,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在劳动中充满干劲与活力,也体现出那个年代人们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以及集体劳作时的融洽氛围。
1960年的北京天安门,那时候还很少有汽车,马车和牛车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那时候大伙都在农村过日子,一辈子没离开过脚下的土地,日子过得确实紧巴,生活水平不高。但好在那时候谁家条件都差不多,没那么多差距,就算苦点累点,心里也踏实,照样能寻着乐子。可现在不一样了,好多烦恼和不痛快,都是因为跟别人比来比去,越比心里越不平衡才来的。
生产大队的民兵按营来建制,设有民兵营长岗位;生产队的民兵则是连或排的建制。基干民兵会配备枪支,训练时还能用到子弹,进行的都是实弹射击,另外还有不同级别的比赛和军事演习。
60年代的西安街头,想见到汽车可不是件容易事,那会儿人们运货大多靠的是手推式大板车,靠力气一点点把东西送到地方。街上的那些店铺也很有特色,满满都是传统老店的味儿,透着股子朴实的烟火气。
60年代幼儿园老师在教小朋友学习,孩子们骑的小三轮车,是不是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60年代的女民兵,个个英姿飒爽,充满年轻的激情和朝气!
60年代的小孩子们,总爱光着脚丫子,在山间肆意奔跑玩耍,度过了一段没什么烦恼、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60年代上海街头,马路上还是以自行车为主!
那时候种地毛驴是主要劳力,从播种到收货,都离不开毛驴!
那时候游览长城不需要买票!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坐在椅子上,家里摆放着毛爷爷的半身像
60年代那会儿,私家车可是稀罕物,没几户人家能有,大部分人出门都靠骑自行车。就说北京正阳门前吧,总能看到成片的自行车整整齐齐停着,还有专门的人在这儿看管。可到了乡下农村就不一样了,一个村子里,撑死了也就一两辆自行车,谁家有一辆,都能算是村里的“稀罕物件”。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样的超市,大伙买东西都得去供销社。不管是哪个村镇,都有这么一个供销社。家里要吃的粮食、做饭用的调料,还是做衣裳需要的布匹,都得凭着对应的票证,才能在供销社里买到,是当时人们生活里离不开的地方。
60年代广州街景
1960年的湖南衡阳大浦公社,热闹劲儿特别足——一位技术员正站在空地上,给大伙演示新发明的切菜三用机。周围围了一圈社员,眼睛都盯着机器转,看着它灵活切菜的模样,一个个都觉得新鲜又稀奇,忍不住凑得更近想瞧仔细。
60年代的上海街头,有位外国摄影师举着相机拍照,一下子吸引不少路人围过来。那时候来中国的外国人特别少,大伙瞧见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都觉得新鲜又好奇,忍不住多看几眼。
1964年,北京十三陵附近的石像上,一位淳朴的农民走过。
1965年的北京街头,几位女孩子正忙着打扫卫生。那个年代衣着都很朴素,她们身上的衣服虽简单,干活的模样却格外认真。
60年代日子虽苦,可大伙都憋着股艰苦奋斗的劲儿,再难的坎儿也想着法子迈过去、迎挑战。你看这台1961年咱们国家自己设计制造的12000吨水压机,光看着就让人心里发颤,那场面是真震撼!
60年代的西单路口,如今是西单更新场
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一筐筐诱人的苹果,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天色慢慢暗下来,夜幕快要降临时,村口已经支起了一块幕布。一位老师傅正蹲在旁边,仔细调试着放映机器,准备放电影。那时候,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可不容易,对大伙来说,这绝对是一场让人心里满是期待的精神盛宴。
那时候的美女是纯天然的,比现在化妆美颜的女孩好看多了!
1960年的一天,两个姑娘正忙着在户外捉麻雀。那会儿,麻雀还和苍蝇、老鼠、蚊子一起,被归为“四害”。后来“四害”名单有了调整,麻雀换成了臭虫,再到之后,臭虫又被蟑螂取代了。
1962年,上海街头的咸菜摊,瓶瓶罐罐摆了一堆,看起来相当丰盛
1966年9月,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家租书商店里特别热闹。不少小孩子凑在店里,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捧着本小人书看得入神,有的连周围的动静都顾不上。
1963年的龙门石窟,还没被开发成专门的景区,自然也不用买门票。那会儿石窟的地面坑坑洼洼,没怎么修整,来这儿参观的游客也特别少,透着股原始又静谧的味道。
1967年,山西有个地方迎来了粮食大丰收。晒谷场上满是金黄的小麦,社员们正忙着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再运到粮站去。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干活的积极性特别高。
1967年,北京一家工厂的车间里,工人们趁着工作间隙停下了手里的活,围坐成一圈。有人捧着报纸大声读,其他人都听得认真,借着这样的机会了解最新的资讯,氛围格外专注。
那时候小朋友穿的小棉袄,大多是家里父母或奶奶亲手做的。大伙对棉袄的款式不怎么讲究,只要颜色花花绿绿的孩子喜欢就好,做的时候总想着多塞点棉花,好让孩子穿得暖和。到了第二年,这棉袄还得拆开,把里面的旧棉花掏出来重新拍蓬松,再添点新棉花,重新缝好给孩子接着穿。那会儿的人都透着股节俭劲儿,特别会过日子。
这些老照片里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是时光留下的珍贵印记。它们不仅定格了60年代的生活日常,更藏着一代人的坚韧与温情,让我们在回望中读懂过去,也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感想?欢迎把您的高见打在评论区,让我们一起讨论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来源:娛綜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