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赴山海》的投资规模与最终质量呈现明显反差。3.2亿元投资中,演员片酬占比超过30%,而剧本研发费用不足5%,这种分配模式直接导致"硬件豪华,软件薄弱"的结果。笔者认为,当前影视行业陷入"大投资=大制作"的误区,实际上古装剧观众最关注的是剧情逻辑(占比37%)
《赴山海》的投资规模与最终质量呈现明显反差。3.2亿元投资中,演员片酬占比超过30%,而剧本研发费用不足5%,这种分配模式直接导致"硬件豪华,软件薄弱"的结果。笔者认为,当前影视行业陷入"大投资=大制作"的误区,实际上古装剧观众最关注的是剧情逻辑(占比37%)和演员演技(占比29%),而非特效场景。制作方应重新评估投资结构,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内容创作环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值得警惕的是,该剧采用的"流量演员+IP改编"安全模式正在失效。数据显示,2023年同类剧集平均回报率仅为1.7倍,远低于中小成本剧集的2.3倍。制作方需要打破路径依赖,真正重视内容质量而非明星效应。
《赴山海》播出后出现的责任归因现象,暴露了行业危机处理的短板。将问题归咎于个别主创人员已成为常见策略,这种"甩锅"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会破坏创作生态。笔者认为,应当建立更科学的责任认定机制,通过制作流程透明化让各方责任清晰可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是要规范宣传行为,杜绝雇佣水军引导舆论的做法。监测显示该剧播出期间有34%的批评账号是新建小号,这种操纵舆论的手段最终会反噬作品口碑。建议行业协会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恶意炒作行为进行联合抵制。
《赴山海》案例最值得深思的是创作理想与市场现实的矛盾。后期制作周期被压缩至常规的60%,使用配音演员比例达65%,这些妥协直接影响了成片质量。但制作方也面临现实压力:视频平台对排播期的要求、演员档期限制、投资回收压力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更合理的制片流程。建议参考韩国电视剧的"先拍后播"模式,给创作留出足够时间。同时平台方应改变评估标准,将艺术质量纳入考核体系,而非单纯看重流量数据。
《赴山海》的争议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当观众发现宣传承诺与实际质量严重不符时,会产生被欺骗感,这种伤害需要更长时间来修复。数据显示,观众对影视剧的信任度已从2018年的72%下降至2023年的53%。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重建信任需要多方努力:制作方应诚实面对问题而非转移视线;演员团队要珍惜羽毛,慎重选择项目;平台方需完善质量评估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与观众的真诚沟通,将创作过程的真实情况透明展示,让观众成为创作过程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赴山海》的困境是行业转型期的缩影。只有打破数据迷思、重塑创作初心,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当资本退潮后,真正能留下的是那些尊重艺术规律、敬畏观众的作品。
来源:河边专心捞鱼的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