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部谍战剧热播,老部长罗青长看后:剧中反派是我党特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5 17:31 2

摘要:1997年春,北京的电视荧屏被刚刚播出的《第二条战线》霸占。家家户户都在议论那位出场不多却极为狠辣的“傅作义秘书”。同年四月初,83岁的罗青长在家人陪同下也看了几集,他把遥控器啪地一放,沉声说了一句:“编剧把自己人写成了反派。”这一幕发生的时间、地点都被在场者

1997年春,北京的电视荧屏被刚刚播出的《第二条战线》霸占。家家户户都在议论那位出场不多却极为狠辣的“傅作义秘书”。同年四月初,83岁的罗青长在家人陪同下也看了几集,他把遥控器啪地一放,沉声说了一句:“编剧把自己人写成了反派。”这一幕发生的时间、地点都被在场者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老人当晚彻夜未眠。

罗青长为什么动怒?说到底,是因为剧中那个被塑造成“反面军师”的角色,原型正是罗青长当年亲手培养的线人——阎又文。阎又文1938年秘密加入共产党,1946年起由罗青长单线领导。此后两人共事的经历一直处于绝密状态,连阎又文的六个子女都浑然不知。保密做到这种程度,难免给后世留下误会;然而在隐蔽战线,“沉默”往往比“荣誉”重要得多。

时间拉回1948年10月。华北各路兵马云集平津,蒋介石盯着地图焦头烂额,傅作义却自信满满。就在这一刻,一份写满手工暗记的作战计划已被阎又文夹进普通公文袋,交给《平明日报》“记者”王玉。王玉转身挤上开往天津的夜火车,随后通过数次转换递送到西柏坡李克农手里。这条情报链只四个人知晓,任何一个环节漏风,北平便可能陷入巷战火海。罗青长事后回忆,那天毛主席盯着电文思考良久,只说了一句:“林罗提前南下。”

阎又文的高明,不仅在于传递纸面情报,还在于软化傅作义的态度。抗战八年,他陪傅作义东征西讨,共乘马车、同挤帐篷,信任是在炮火里磨出来的。傅作义曾半开玩笑讲:“老阎,跟你商量事儿,我比跟参谋长还放心。”正因如此,阎又文在关键关头才能悄悄把“打还是谈”的天平拨向和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城头升起红旗。城外炮兵阵地原本已完成校射,只等最后命令。负责调度火力的华野参谋后来说:“我们没打进去,是因为有人从城里打出来一封信。”这“信”正是阎又文口头向王玉转述,由王玉深夜潜出送到前线指挥所——傅作义已决定放弃抵抗。至此,三百万古城百姓躲过大炮,和平协议得以签字。

值得一提的是,北平和平后阎又文随傅作义进城拜见毛主席。众目睽睽下,毛主席笑着对他说:“檄文写得不错。”在座的人都当作趣谈,只有罗青长心里一紧:领导这分明是在肯定阎又文完成“特殊任务”。多年以后,罗青长谈到此事仍佩服毛主席的分寸——一句玩笑化掉现场尴尬,又暗暗给了阎又文巨大的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依旧“戴着起义将领帽子”做统战。水利部农田水利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这些职务足够体面,却比不了他在暗处搏命的那段经历。1962年9月25日,48岁的阎又文因肝病去世,遗言只有五个字:“有事找组织。”妻子不解,也没追问,因为她早已习惯丈夫的沉默。

转折发生在1993年。阎家二女儿工作政审受阻,原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刘光人闻讯后惊讶:“你们不知道你父亲是谁?”几次转折,刘光人把他们带到罗青长家。罗老拄着拐杖迎出来,眼眶发红,“孩子们,等这一天太久了。”整整八小时,老人讲完阎又文潜伏始末,期间两次哽咽停顿。会后,农业部给阎家兄妹各自单位发去证明:阎又文同志系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情报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材料送达的那天,阎家兄妹围坐一桌,无人说话,只有茶杯轻轻碰碟的声音。

此事原本可以尘埃落定,却偏偏在1997年被那部电视剧搅起波澜。编剧没查到解密文件,只能依据公开史料写成“野心家秘书”形象。罗青长看后,决意发文澄清。5月,《北京日报》刊出《丹心一片照后人》,开篇一句话气势凛然:“阎又文其人,才华横溢,忠于党国——此党乃中国共产党。”文章面世,舆论哗然,剧组连夜修改重播版字幕,并在片尾打出致歉说明。

如今,八宝山革命公墓阎又文墓碑旁,新添了一块不锈钢牌,记录他的真实履历;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展区,也把他的头像放在入口正中。人们终于知道,这位曾替傅作义写讨毛檄文的“少将”,其实是我党隐秘战线的王牌。至于当年那篇檄文,是锋利武器还是障眼迷雾,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来源:元哥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