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高喊警惕思想殖民,一边任由资本重新编剧历史,此怪象该休矣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5 16:30 2

摘要:打开电视,连上网络,抗战剧集如潮水般涌来。细观之下竟令人恍惚:军装笔挺、装备精良的国军将领在沙场上运筹帷幄,长衫马褂、深明大义的地主乡绅在乱世中保家卫国。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是踪迹难寻,便是被塑造成满口粗话、纪律涣散的“土匪”形象。这拍的究竟是八十年前的

——有感于《生万物》看片会于京成功举办

01

打开电视,连上网络,抗战剧集如潮水般涌来。细观之下竟令人恍惚:军装笔挺、装备精良的国军将领在沙场上运筹帷幄,长衫马褂、深明大义的地主乡绅在乱世中保家卫国。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是踪迹难寻,便是被塑造成满口粗话、纪律涣散的“土匪”形象。这拍的究竟是八十年前的抗战,还是某些人想象中的“平行时空”?

历史仿佛被施了魔咒,在资本的魔杖下开始了诡异的倒带。那些曾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阶级,如今竟一个个披上了英雄的霞光。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叙事篡改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手法实现:考究的服化道、老戏骨的精湛演技、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共同构建起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幻的历史时空。

当观众为“抗日地主”的悲壮牺牲潸然泪下时,谁还记得这些人物的历史原型恰恰多是投敌叛国者?这种颠倒黑白的叙事,岂止是艺术创作?简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复仇!

02

集体记忆尚未远去。在《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经典作品中,抗战的主体始终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历史档案明确记载:日军在各村设立的“维持会”中,地主乡绅占据了七成以上的职位;伪军中地主子弟更是主力。而今荧幕上的“抗日地主”,实在是历史时空中的稀罕物。

这种叙事的颠覆背后,藏着精密的阶级算计。当黄世仁的后人披上抗日英雄的外衣,当南霸天的子孙成为民族救星,他们所要掠夺的岂止是历史解释权?他们要的是整个民族的记忆,要的是对现实统治权的重新论证!

若抗战真是地主老板打下的江山,那么今天由这个阶级来享受特权、主宰一切,岂不是顺理成章?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通过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被篡改的阶级叙事,为现实中的阶级特权提供了合法性外衣。

03

放眼当下世界,真相不言自明。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可曾见到哪个oligarch(寡头)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恰恰相反,战争一响,富豪们纷纷携款外逃。据乌克兰海关统计,开战首月就有超过200名富豪离境,仅有少数因案件缠身无法出境者留了下来。历史在特定的条件下,总是惊人相似地重复出现,生动印证了马克思的著名论断:“资本没有祖国”。

那么,为何在我们的荧幕上,地主资产阶级却个个都成了民族脊梁?这种精心编排的幻觉,若遭遇真实的战争,会产生何等可怕的后果?

当99%的民众期待着那1%的“精英”去保家卫国,这个民族还有几分生机?这莫非是为未来侵略者准备的精神毒药?历史反复证明,真正保卫国家的从来都是普通劳动者:是顿巴斯矿工组成的志愿兵,是马立波钢铁厂坚持战斗的工人,是基辅街头拿起武器的市民教师——而不是那些坐着私人飞机逃往伦敦、纽约的金融寡头。

04

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场历史的重构中,演艺界展现了一种奇特的“分裂症”。一方面,资本推动着历史虚无主义作品的批量生产;另一方面,演员们却如同提线木偶,只问表演不问意义。当红明星们在座谈会上大谈拍摄艰辛,却对作品的历史观避而不谈,这种“聪明的无知”,恰成了这个时代最耐人寻味的注脚。

这种现象何尝不是当代教育的缩影?学生为分数而学,不问知识真谛;演员为片酬而演,不管剧本是非。这种“去思想化”的倾向,表面上看减弱了有害思想的传播,实则更为可怕——当整个民族失去思辨能力,沦为机械的复制工具,还有谁能站出来辨别真伪、捍卫真相?更可悲的是,某些知名导演一边拍摄主旋律电影获奖,另一边又制作美化地主阶级的电视剧,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创作,折射出整个行业在资本裹挟下的集体迷失。

05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日本战略家宗方小太郎在甲午战争前曾这样分析中国:“人心涣散,各谋私利,无国家观念。”这种将胜利寄托于中国人精神弱点的战略思维,至今仍在一些国家的情报机构中延续。八国联军仅以万人之众就能长驱直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枪炮,而是因为缺乏众志成城的决心。

解放战争期间,美军观察组为何建议停止对蒋军的援助?因为他们发现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从来不是因为缺少装备,而是因为军官腐败、士气低落。“武器决定论”在精神意志面前,永远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的衰亡往往从精神瓦解开始。当人民对自己的历史产生怀疑,对英雄失去敬意,对价值观产生动摇,这个民族的精神防线就已经出现了致命裂缝。

06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这般系统地美化本应被历史淘汰的阶级,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调查显示,某知名影视公司背后有境外资本控股,其制作的多部“抗日神剧”都存在刻意美化地主阶级的现象。

一些编剧导演突然转变的创作方向,不禁让人怀疑:这背后究竟是谁在编剧?谁在投资?谁在受益?或许我们该重温鲁迅先生的警世之言:“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仅在于扭曲过去,更在于瓦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当年轻人认为抗战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功劳,谁还会相信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当精英主义叙事取代人民史观,谁还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远比现实中的阶级斗争更加隐蔽,也更加危险。

07

这是人民史观与精英史观的生死较量。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仍有一些清醒的力量。不少历史学者站出来驳斥虚假叙事,一些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坚持创作反映人民抗战的作品,越来越多观众开始质疑荧幕上的“抗日神话”。这是民族精神的自愈力,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场文化斗争的背后是两种历史观、两种世界观的较量。要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要么屈服于精英史观、资本逻辑;要么坚持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要么退回阶级压迫的老路。这里面没有中间地带可言。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优秀作品的成功证明,人民群众渴望真实的历史叙事,认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这是我们对抗日伪历史最有力的回击。

08

历史不是任人涂抹的画布,而是民族记忆的基因。二战后的德国对否定Holocaust(大屠杀)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甚至在网上发表否认纳粹屠杀的言论都会受到追责。俄罗斯通过《卫国战争历史真相法》,严禁歪曲二战历史的行为。法国立法否定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的殖民暴行同样面临法律制裁。

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审查机制,对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作品亮红牌;文艺工作者应当坚守职业操守,不为五斗米折腰;观众应当提高鉴别能力,用遥控器为优秀作品投票。三方合力,方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历史题材创作的国家标准,明确要求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必须尊重历史主流,维护历史真实性。

09

回望抗战岁月,那些真正的中流砥柱——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左权将军殉国时身上只有一支钢笔和一把手枪;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他的遗体,发现胃里只有树皮和棉絮;赵一曼烈士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这些闪耀的名字背后,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历史不容篡改,英雄不容玷污!荧幕上的倒戈终将是昙花一现,因为真实的历史已经深深烙在民族记忆之中。当我们看清这场文化战争的实质,就会明白:保卫历史,就是保卫我们的未来;坚守真相,就是坚守民族魂。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当成为历史的守护者,对一切篡改历史、虚无民族精神的行为说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慰先烈,不负时代,走向未来。

来源:上官茂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