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红果自制官宣了“演员合作计划”,明确要启动与演员及相关运营机构的合作,在短剧创作链路的另一关键环节深度介入,这已经是一个月内红果自制放出的第二个重磅新政,距离8月6日官宣剧本政策全面升级,刚过去不到一个月。
9月4日,红果自制官宣了“演员合作计划”,明确要启动与演员及相关运营机构的合作,在短剧创作链路的另一关键环节深度介入,这已经是一个月内红果自制放出的第二个重磅新政,距离8月6日官宣剧本政策全面升级,刚过去不到一个月。
说实话,短剧行业今年确实火得厉害,但火的背后,演员端的问题也慢慢冒了出来,就拿中老年角色来说,符合条件的特约演员一直不够,导致剧中这些角色的演技水准忽高忽低;还有新人演员,想入行没门路,只能靠运气接项目,根本没有明确的培育和晋升通道。
后备人才跟不上,短剧那种轻体量、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其实挺受影响的,红果这次的演员合作计划,看起来就是冲着这些问题来的。
计划里说要给演员引入分账激励,要知道以前短剧演员大多是拿固定薪酬,收入来源特别单一。
现在有了分账,演员能拿到短剧上线后全周期的分账收入,这不只是多了份收入,更让演员开始关注项目的市场表现。
很显然,演员会从单纯的参演者,慢慢变成项目的共同经营者,配合宣发、打磨演技、约束自己行为,这些以前可能没那么上心的事,现在为了长远分账收益,自然会更主动。
而且计划还说要引入专业演员运营机构,帮演员处理合作相关的杂事,这样演员就能专心搞表演,不用分心处理其他事,对他们长远的演艺生涯肯定有好处。
本来想找特约演员难的制作方,以后可能就不用愁了;潜力新人也能拿到更匹配的资源,不用再靠运气;成熟演员说不定还能借着红果的资源,比如和卫视的合作,去参加综艺之类的多元内容创作,打破现在的职业天花板。
其实在演员新政之前,红果已经在编剧端动了手脚。
8月6日官宣的剧本新政,把短剧剧本的最高保底金额和分成比例都提上去了,还针对编剧工作室纳新、带新搞了限时激励,个人编剧也有专项扶持。
短剧编剧这块,问题也不少,虽然现在很多长剧创作者、小说作者都来写短剧了,但市面上还是有太多套路化、噱头式的剧本。
新人编剧更难,入行容易,可要写出符合用户习惯、踩准短剧节奏的好剧本,门槛真不低,我见过不少新人编剧在社交平台说“写本子容易,写出好本子难”,这话其实挺实在的。
红果的编剧新政,算是给好内容和新人搭了个梯子,高保底和高分成,让优质剧本能拿到更多回报,而且优质和普通剧本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这明显是拒绝“大锅饭”。
搞不清以前那种批量写套路剧本的模式,以后还能不能行得通,毕竟观众看多了套路,也会腻。
还有工作室纳新激励,现在不少剧本工作室都在主动招新人,成熟编剧还会带新人、做培训,新人能少走不少弯路。
对个人编剧也挺友好,红果给了“新手村”指引,分了传奇逆袭、奇幻脑洞这些品类,连创作规则、加分项都讲得很细,新手就算不了解短剧生态,也能找到方向。
更重要的是,红果说审稿只看剧本质量,不管是个人还是工作室,都一视同仁,这给了新人更多机会,不用非得靠工作室才能出头。
现在这两个新政的影响已经慢慢显出来了,剧本工作室忙着招新人,个人编剧投稿也积极了;演员端,头部短剧演员运营机构已经在和平台对接,部分都完成入驻了,连传统经纪公司也看到了机会,在和红果谈深度合作。
作为短剧领域的头部平台,红果一个月内在编剧、演员两个关键环节接连出新政,其实能看出它想推动行业规范化、内容精品化的决心。
短剧行业之前爆发得快,难免有些野蛮生长的问题,现在平台出手梳理,虽然可能会有短期调整,但对行业长远发展肯定是好事。
不管是演员新政改变演员的工作模式和收入来源,还是编剧新政激励优质创作,本质上都是在给行业注入“新风”。
如此看来,随着这些新政落地,短剧行业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少一些乱象,多一些好作品,毕竟,不管行业多火,最终还是要靠好内容留住观众,这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