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短剧市场的高速发展,红果通过更加开放、透明的机制打通演员与编剧之间的壁垒,尝试重构内容生产逻辑。这些政策具体改了什么?它是否真的在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难题?
近段时间,短剧平台红果自制接连发布两项行业政策“演员合作计划”与“剧本政策升级”,引发短剧圈的广泛关注。
面对短剧市场的高速发展,红果通过更加开放、透明的机制打通演员与编剧之间的壁垒,尝试重构内容生产逻辑。这些政策具体改了什么?它是否真的在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难题?
短剧市场飞速扩张。一方面,用户对高频、短时内容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大量资本涌入带来了平台竞争加剧、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
8月6日,红果发布剧本政策升级方案:将爆款剧本的保底收入提升至20万元,分成比例最高可达40%。9月4日推出“演员合作计划”,引入分账激励机制与演员运营机构,并开放平台签约演员资源。
一连串动作背后,红果显然不止是在优化流程,而是在积极回应行业长期积累的问题。
红果“演员合作计划”中最受瞩目的一点,是引入了全周期分账机制。此前,多数短剧演员采用一次性买断合作,上线后收益与其无关。
红果的新机制,让演员与项目建立绑定关系,不再是“打工者”,而是项目的共建者。演员不仅在内容上线阶段参与收益,还可能因内容走红获得长期回报。这不仅激发了演员的参与度,也提升了他们在宣发与口碑建设上的积极性。
尽管市场担心“分账是否可兑现”,但红果明确,分账属于额外收入,不影响原有薪酬,也就是说,演员原本的保障仍在,分账只是增益。
红果还引入了专业演员运营机构,承担管理、匹配、排期等职责。部分从业者担心这是否会导致“二道贩子”现象,损害演员利益。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短剧行业演员管理长期存在问题:新人无门、老将沉寂、资源分配效率低。运营机构的引入,是希望为行业提供一套更有序的人才生态。
比如,在红果与卫视合作的综艺《爆发吧!短剧》中,多位签约演员因平台资源得到更多曝光,也参与了微综艺等多元内容形式,拓宽了职业路径。
红果设定了“签约激励”,制作方引入平台签约演员即可获得激励,并开放档期及规则,提升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这些尝试,正在为行业建立一个标准样本。
剧本方面,红果选择从内容端着力。以往短剧剧本“套路化”严重,抄袭爆款、缺乏创新,已成为行业顽疾。
这次,红果为编剧工作室提供了三重激励“拉新激励”、“成长扶持”、“分账跃升”,鼓励团队引入新人、开展系统化培训,构建可持续的创作梯队。
红果还特别推出了“新手村”内容指引,为个人创作者提供从题材选择、结构设定到风格风控的详细拆解,让缺乏经验的新编剧也能有清晰路径。这是对编剧生态结构的优化,而非简单扩招。
此前短剧行业以流量定输赢,作品是否能赚钱,很大程度取决于投放与分发,而非内容本身。
红果的新机制尝试扭转这一逻辑:提升剧本保底与分账比例,对优质内容设置分层门槛,同时降低低质内容收益。这种“不平均主义”导向,鼓励创作者更重视质量。
平台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向行业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内容出色者多得,粗制滥造者少得。
红果在一个月内推出两项政策,看似是激励体系的微调,实则是一次对内容生态与创作结构的系统性梳理。
这不仅为演员提供了持续收益渠道,为编剧建立了人才成长阶梯,也为行业打造了“优质内容标准化生产机制”。
当然,这样的改革无法一蹴而就:愿意沉下心打磨内容的人,不断鼓励优质内容,有望获得长期回报。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平台也能像红果一样,从源头出发,为创作者赋能,为内容买单,为生态续航。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