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夜,灯下观《归队》至终,荧屏上硝烟弥漫,血色斑驳,而我的心亦随之起伏,终至泪流满面。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不屈的灵魂,在历史的深渊中向我呼唤,使我不能不执笔为文,以寄哀思,以彰英烈。
作者|卢晓旭
昨夜,灯下观《归队》至终,荧屏上硝烟弥漫,血色斑驳,而我的心亦随之起伏,终至泪流满面。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不屈的灵魂,在历史的深渊中向我呼唤,使我不能不执笔为文,以寄哀思,以彰英烈。
剧终之时,胜利的曙光已现,然而排长倒下了,小贵子亦随之前往。他们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未能亲见所期盼的光明。尤其是小贵子,受尽非人的折磨,皮开肉绽,骨碎筋折,却仍咬紧牙关,目光如炬,口中喃喃着“归队”二字。这二字何其沉重,何其珍贵!它不仅仅是一个战士对组织的渴求,更是一个灵魂对信仰的坚守,一个生命对国家的最后奉献。小贵子临终之际,眼前浮现的想必不是死亡的恐惧,而是战友的身影、旗帜的飘扬和祖国的春天。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最坚固的一块砖石。
我想,这些先辈们何尝不知生命的可贵?排长亦有父母待养,小贵子或许还怀着对某个姑娘的朦胧情愫。然而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选择了将小我融入大我,将私情让位于大义。这种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血与火的淬炼后形成的坚定信念。他们明白,个人的存亡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而民族的精神、国家的尊严却需要无数个这样的“一瞬”来铸就。
剧中有一个细节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小贵子在受刑时,敌人以归队为诱饵,许诺只要他低头认罪,便可重回队伍。他却嗤之以鼻,因为他深知,真正的归队不是肉体的回归,而是精神的同在与信仰的共鸣。即便身体被禁锢,他的灵魂早已与战友们并肩作战。这种精神上的归队,是任何酷刑都无法阻止的,是任何诱惑都无法动摇的。小贵子用生命诠释了“归队”的真谛——它不是地理上的位移,而是心灵上的契合;不是形式上的归属,而是精神上的共鸣。
这些先辈们并非天生英雄。他们原本也是田间地头的普通青年,是学堂里的莘莘学子,是市井街巷的平凡百姓。是战争,是国难,将他们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们在生死抉择中绽放出人性的光辉。排长可能原本只是个温和的教书先生,小贵子或许只是个调皮的多村少年。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枪,走上了战场,最终以最壮烈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观看此剧时,我常思忖:若我生于彼时,能否如他们般坚定?在和平年代长大的我们,习惯于舒适与安稳,可还能理解那种为国捐躯的豪情?可还能体会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我们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却往往忘记了这和平的代价是何等沉重。小贵子们牺牲时,大多年纪尚轻,还未曾细细品味人生的甘美,就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他们未能见到新中国的朝阳,未能聆听天安门城楼上的宣言,未能感受改革开放的春风,却无怨无悔地为后来者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剧中的一个个牺牲场景,如刀刻斧凿般印在我的心上。排长在掩护战友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直到最后一刻;小贵子在枪杀日本军官后被敌人数枪击中倒下那一刻脸上竟带着微笑……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历史真实的缩影。在中国革命漫长的征途上,有多少这样的排长和小贵子?他们有名有姓地载入史册,更多的是无名英雄,连一块墓碑都未曾留下。但他们共同铸就了民族的精神脊梁,共同书写了历史的壮丽篇章。
“归队”这个主题,在剧中反复出现,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归队不仅是军事术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个人与集体的融合,代表着生命与信仰的统一。那些牺牲的先辈,虽然肉体消亡,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归队于民族记忆的长河中,归队于国家发展的征程中,归队于每一个后来者的心灵深处。
看完《归队》,夜深人静时,我独立窗前,仰望星空。那点点繁星,莫非是先辈们注视我们的眼睛?他们未能亲眼见到今日之中国,但他们的精神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行走在繁华的都市,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这一切莫不是建立在无数先烈的血肉之躯上。我们唯有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方能告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
小贵子临终前说:“我想归队。”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重如千钧。它道出了一个普通战士最真挚的愿望,也凝聚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这种“归队”精神,不仅是战争年代的需要,也是和平时期的珍宝。它呼唤着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在时代洪流中不忘初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选择。
《归队》落幕了,但归队的精神永不落幕。那些为国为民的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用鲜血浇灌了自由与和平。他们或许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但正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后来者的光明。每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每当我们享受着发展的成果,都不应忘记那些倒在黎明前的英雄。
夜色更深,我的心却愈加明亮。《归队》不仅是一部剧作,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思政课。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代人的接续奋斗。那些牺牲的先辈们未能走完的路,需要我们来继续走下去;他们未能实现的梦想,需要我们来共同实现。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国捐躯的先烈们。你们的精神永远归队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中,归队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而我们,也将沿着你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直至最终胜利的彼岸。
【作者简介】卢晓旭,笔名大漠白杨、凤城大漠白杨、晓旭,男,籍贯陕西,现定居于宁夏银川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宁夏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曾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宁夏日报》《延河》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60多万字,其中多篇作品获得省、全国性奖项。
来源:寰球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