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河山》最大败笔∶主要演员方言不过关,还不如说普通话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4 04:25 1

摘要:《我们的河山》把沂蒙山拍成了壁纸:麦浪是真的,墙砖是抗战老窑烧的,连村口那棵歪脖子枣树都按老照片1:1复原。

“山东人看山东抗战剧,结果一开口就想换台。

刷到这句弹幕,差点笑出声,又莫名心酸。

《我们的河山》把沂蒙山拍成了壁纸:麦浪是真的,墙砖是抗战老窑烧的,连村口那棵歪脖子枣树都按老照片1:1复原。

可镜头一拉近,王雷一张嘴,“同志们,咱们得减租减息”,味儿瞬间从1942年飘回2024年。

辽宁口音的山东队长,像煎饼卷了海蛎子,怎么嚼都不对。

最离谱的是刘竹梅。

剧里设定她是崮城县土生土长的妇救会长,结果一开口播音腔:“乡亲们,鬼子来了!

”弹幕齐刷:“姐,你是中央台空降的吗?

”焦俊艳倒争气,鲁南方言说得带土腥气,可一到群戏就被普通话包围,像一碗羊汤里漂着四颗花椒,香也香,就是孤单。

道具组哭晕在麦田里。

为了还原“麦收打鬼子”那场戏,他们真在沂南种了三十亩麦子,从出苗等到金黄,结果演员一句“老乡,借个镰刀”直接破功——老乡本人都没这么字正腔圆。

方言老师请了三轮,第一轮被王雷的东北大碴子味劝退,第二轮被陈钰琪的川普带偏,第三轮干脆摆烂:“要不咱全剧改讲普通话吧?

想起小时候跟姥姥赶集,她指着卖煎饼的老汉说:“当年他爹给八路军送过粮,说话就这味儿。

”那老汉开口像含着一口热地瓜,卷着舌头往外蹦字:“恁娘哎,小鬼子可孬咧!

”现在剧里演送粮,演员张嘴却是“日本侵略者极其残暴”,瞬间出戏。

不是台词差,是舌头没长在沂蒙山的土坷垃里。

隔壁《生万物》就聪明,直接拉迟篷、林永健这些山东土著上阵。

迟篷骂“熊孩子”那个腔调,跟我二姨训外甥一模一样。

网友辣评:“听他们吵架像在俺姥姥家炕头。

”《我们的河山》不是没努力,王雷提前一年泡在沂南,学骑马学种地,连手都磨出茧子,可舌头就是转不过弯。

有天剧组聚餐,他憋出一句“俺想哈啤酒”,全桌笑喷——山东人管“喝”叫“哈”,但“啤酒”俩字一出口,还是暴露了大连魂。

更惨的是群演。

当地大爷被拉去演村长,本色出演,结果跟主演对戏像两台信号不好的收音机。

导演喊“过”,大爷嘟囔:“这后生说的啥?

俺得反应半天。

”最后剪出来,村长的台词全配了字幕,活像外国片。

说到底,不是演员不努力,是方言这关真卡脖子。

业内有个潜规则:用方言怕观众听不懂,用普通话又怕没灵魂。

可看看《山海情》的宁夏话、《觉醒年代》的京片子,观众啃生肉都啃得津津有味。

沂蒙山抗战剧缺的不是普通话翻译器,缺的是那股“土到掉渣”的真诚。

就像我姥爷说的:“当年鬼子来扫荡,村长喊‘快跑’要是字正腔圆,早被当成汉奸了。

现在剧播到二十集,豆瓣短评高赞第一条:“求出方言版,哪怕加字幕!

”底下几百条附和。

道具组小哥偷偷发朋友圈:“我们烧的砖是真的,种的麦是真的,连演员手上的茧子都是真的,就舌头是假的。

”配图是王雷蹲在麦田里背台词,嘴里含着石子练发音,石子还是东北岫岩玉——连石头都不肯入乡随俗。

突然想起剧组开机那天,沂蒙山下了一场急雨。

当地老人说:“这是山神爷洗脸,保佑你们拍真事儿。

”如今看来,山神爷大概也在挠头:孩子们啊,景是真的,情是真的,咋话就不肯学真呢?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