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八贤王和崔明冲为何看不到公孙策的才华?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5 07:53 1

摘要:看《少年包青天》这部剧的时候我其实一直最喜欢的都是公孙策,他真的是称得上翩翩人才,性格带有公子哥的傲娇,但在大是大非上他的立场很鲜明,正如八贤王所言,他是一个理直气壮的君子。

看《少年包青天》这部剧的时候我其实一直最喜欢的都是公孙策,他真的是称得上翩翩人才,性格带有公子哥的傲娇,但在大是大非上他的立场很鲜明,正如八贤王所言,他是一个理直气壮的君子。

他虽然对包拯一直有瑜亮情结,不服气自己作为府尹之子且才情兼具,却老是输给包拯,可是他并不会因此去做一些小动作来给包拯穿小鞋。在包拯因为自己执着真相害得整个庐州几乎要陷入生灵涂炭时,是公孙策让八贤王宽慰包拯;在蒙放假死后,包拯一蹶不振天天买醉,是公孙策骂醒了包拯;得知包拯家境不富裕,不想上京这么早,他主动表示可以承担他的费用......

但这样的公孙策在剧中却像个陪衬的绿叶,我能理解包拯是主角光环,肯定很多的高光镜头都是他的,可总是标榜着为社稷着想,爱惜人才的八贤王和崔明冲为何也看不到公孙策的才华呢?就连戒贤下毒都只给包拯下,不毒公孙策。

论学识,他在天鸿书院的考试中可是拿到全优的,反观包拯除了文和乐理这些得优外,他的骑射只能得个良,而且在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有公孙策一对多的知识比拼,说明他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

他只是在破案的逻辑上常常略逊包拯一筹,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正如第三部的包拯所说“公孙策太懂了”,他看很多线索都是比如说这幅画很有意境,这个书法很有特色......但包拯却会透过字画看出不寻常之处。

所以在破案这一块,包拯总能抢先公孙策一步探寻到真相,但是抛去主角光环,公孙策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为何不受重视呢?

首先,因为没有主角光环的缘故,有时候他已经快要猜到凶手了却会因为被下毒而错失高光时刻,所以在众人的眼中,他是略逊包拯的,说难听点就是“菜是原罪”!

八贤王和崔明冲也知道他满腹诗书有才华,可这样的人在朝廷中比比皆是,同届的考生中也有很多同类型的人才,像是被杀死的阮文浩和向天问虽然人品不佳,但冲他们的自信程度,学识上应该也是蛮不错的,还有没来得及参加考试就被蒙放杀死的展俊在书院的成绩跟公孙策也是不差上下。

所以公孙策的才华没有特别的亮眼,不像包拯会破案那样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对真相的执着和对事情逻辑的思考在朝廷中独树一帜。

其次,八贤王起初对包拯的评价是说“像他年轻时候一样幼稚”, 说明他年轻时可能和包拯一样有满腔的热情,做事犯轴认死理,这样不圆滑不轻易妥协的性格固然不太适合官场,可也注定会成为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不畏强权,他甚至敢直接硬刚庞太师,而且他也很会灵机应变,就像太后找他的时候,他就很聪明的三言两语就把自己摘了出来。

这一点是从小在府尹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的公孙策有所欠缺的,他很懂官场之道,很了解实事,很周全会顾大局,那就意味着他可能会因为要顾全大局而失去一些东西。

就比如在第三部里,他因为不想挑起战争,所以可以不顾真相而把罪名安在王海霸身上,最后还没恢复记忆的傻大包揭开了他的心思,他才去告诉对方其实真凶另有其人。

如果在翻龙劫的案子中是他首先想出来八贤王宁死也要守住秘密的原因,我觉得他是能理解的,甚至也可能就顺着八贤王把这件事圆了过去,不会像包拯这般执着,在八贤王三番两次的提点下依旧不放弃。

八贤王他们在官场之中见惯了这样的人,是个懂得为官之道的好官,也会真心为百姓做主,但没有包拯纯粹,简单来说就是:朝廷之中,公孙策常有,包拯不常有!

所以,八贤王他们自然是希望包拯和公孙策都能入朝为官打配合的,可若非要二选一,公孙策会成为被放弃的那个人。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