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旁白:“时间来到公元322年。镇守武昌的王敦,羽翼已丰。他眼见建康朝廷在晋元帝司马睿的操控下,重用刘隗、刁协等寒门子弟,试图组建一支‘扬州奴军’来制衡王氏兵权,那‘王与马,共天下’的默契正在被打破。一场以‘清君侧’为名的叛乱,已如箭在弦上。”
第三集将把前两集埋下的矛盾彻底引爆,展现东晋初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内战——王敦之(画面开场)
[场景: 武昌,镇东大将军府。王敦一身戎装,踞坐胡床,麾下战将如云,杀气腾腾]
旁白: “时间来到公元322年。镇守武昌的王敦,羽翼已丰。他眼见建康朝廷在晋元帝司马睿的操控下,重用刘隗、刁协等寒门子弟,试图组建一支‘扬州奴军’来制衡王氏兵权,那‘王与马,共天下’的默契正在被打破。一场以‘清君侧’为名的叛乱,已如箭在弦上。”
(剧情展开: 战端起)
[王敦将一份来自建康的诏书掷于地上,那是朝廷敦促他交出兵权的旨意]
王敦 (怒极反笑): “清君侧!刘隗、刁协,奸佞小人,蛊惑圣听,离间朕与陛下!诸将听令,随我顺流东下,入建康,诛奸臣,靖国难!”
心腹将领钱凤 (亢奋附和): “大将军乃国家柱石,岂容小人构陷!末将愿为前锋!”
[大军即刻开拔,战船千艘,蔽江而下,直扑建康。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恐]
[建康皇宫,司马睿紧急召集群臣,面色惨白]
司马睿 (声音颤抖): “逆臣王敦,果真反了!如今兵锋已过芜湖,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刘隗 (急步出列): “陛下!王敦狂妄,天理难容!请尽诛留在都中的王氏子弟,以示决绝!臣愿率军出屯金城,拒贼!”
群臣 (闻言皆惊,目光齐刷刷望向一直沉默的王导)。
王导 (闻听“尽诛王氏”之语,如遭雷击,立刻率族中子侄王邃、王彬、王侃等二十余人,每日清晨跪于宫门外待罪!)
[宫门外,王导叩首于地,涕泪横流]
王导 (对出来探视的尚书左仆射周顗高声呼救): “伯仁!我王氏百余口性命,全托付与你了!” (周顗却看都未看他一眼,径直入宫)
[宫内,周顗却极力为王导辩护]
周顗 (对司马睿叩首): “陛下!‘岂可尽诛王氏’?王导与王敦,忠奸殊途。王导终日惶恐待罪,其心可鉴。若杀王导,正合王敦之意,是寒天下忠臣之心也!臣以全家百口性命,保王导绝无二心!”
司马睿 (沉吟良久,最终点头): “……伯仁之言,甚善。” (亲自至宫门,扶起王导,执其手道): “茂弘,朕方寄卿以百里之命,是何言邪!” (仍将朝政托付于王导)
(剧情高潮: 建康围城)
[王敦大军兵临城下,守军或降或溃,建康城瞬间陷落]
[皇宫内殿,司马睿龙袍未脱,却已是形单影只。殿外杀声渐近]
司马睿 (脱下龙袍,换上朝服,对左右凄凉一笑): “朕,今日不为帝矣。欲得朕座,但逐刘、刁,朕便归琅琊旧邸。”
[王敦昂然入殿,甲胄染血,按剑而立,群臣皆战栗不敢言]
王敦 (并不下拜,直视司马睿): “陛下受奸臣蒙蔽已久,臣此番前来,只为清侧,非为它求。刘隗、刁协何在?”
司马睿 (强压恐惧,维持最后尊严): “刘、刁已逃。大将军既清君侧,目的已达,可还镇武昌了。”
王敦 (冷笑): “朝中奸佞,岂止二人?” (目光扫过群臣,无人敢与对视)
[此时,王导入殿,见此情景,痛心疾首]
王导 (对王敦厉声道): “兄长!罢兵!退守武昌,朝廷之事,自有公论!岂可如此逼迫至尊!”
王敦 (见弟如此,暂敛锋芒,哼了一声): “……也罢。然则,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旋即以皇帝名义,大肆贬杀忠臣,安插亲信,彻底掌控朝政大权。)
[其中最惨烈者,乃是曾救下王导全族的周顗]
王敦 (问王导): “周顗,世之望也,可任三公否?”
王导 (想起宫门外周顗不睬自己,心存芥蒂,默然不应)。
王敦 (再问): “若不尔,便应诛之?”
王导 (依旧沉默)。
旁白: “就因这致命的沉默,一代名士周顗,被王敦下令处死。直到后来,王导整理中书档案,看到周顗当日极力为自己辩护的奏章,方才悔恨痛哭:‘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此一典故,成为千古之憾。”
(集末结局)
[经此一乱,司马睿形同傀儡,被王敦软禁于宫中]
司马睿 (忧愤交加,一病不起。临终前,紧握太子司马绍之手): “儿啊……勿忘……勿忘王氏之权,勿忘……中兴之志……” (言毕,含恨而终)
旁白: “晋元帝司马睿,这个意图振兴皇权却惨败的皇帝,在无尽的屈辱和忧愤中去世。他拉开了东晋的序幕,却也亲手埋下了门阀专权、内乱不止的祸根。‘王与马,共天下’,最终以‘马’的惨败和‘王’的全面胜利,写下了第一阶段的终章。”
下集预告: “新帝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他英武果决,远超其父!一场针对权臣王敦的绝地反击,正在暗中精心谋划。明帝将如何布局?不可一世的王敦,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敬请期待第四集:《明帝单骑探虎穴,王敦惊梦败武昌》。**
来源:邻家小鱼闲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