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重拍惹争议:“老骥伏枥”郑晓龙会再拍部《图兰朵》?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4 01:29 2

摘要:现在呢?打开社交媒体,粉丝已经开始为选角吵翻天。顶流小花们的粉丝团正在微博上控评厮杀:“抱走我家姐姐不约黛玉!”“宝钗必须是我家女儿!”“我们家哥哥才是宝玉本玉!”

选角大战:内娱谁能接住林妹妹的眼刀子?

重拍《红楼梦》,第一道坎就是选角。87版为什么封神?因为演员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

陈晓旭的黛玉,那真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她看你一眼,你就觉得欠了她三百万没还。

现在呢?打开社交媒体,粉丝已经开始为选角吵翻天。顶流小花们的粉丝团正在微博上控评厮杀:“抱走我家姐姐不约黛玉!”“宝钗必须是我家女儿!”“我们家哥哥才是宝玉本玉!”

我都能想象郑导的选角会议室变成什么样子:投资方塞进来的关系户、平台指定的流量明星、带资进组的资源咖… … 最后定下来的演员,可能不是最像角色的,而是粉丝最疯、后台最硬、片酬最“合理”的。

更可怕的是爱豆爱豆爱豆!现在的年轻演员十个有九个是选秀爱豆转型。难道我们要看林黛玉在潇湘馆里唱跳rap?贾宝玉见面就给林妹妹来个“鸡你太美”?薛宝钗竞选金陵十二钗C位出道?

别说,还真有可能。毕竟资本认为流量就是一切,才不管合不合适。到时候热搜预定:#XXX黛玉哭戏绝了#(点开一看是十级美颜滤镜下的滴眼药水)、#XX版宝玉少年感#(实际是30岁演员强行装嫩)、#XX 宝钗大气#(其实是演技呆滞的面瘫脸)。

服化道:莫兰迪色系还是阿宝色滤镜?

《甄嬛传》的成功离不开精良的服化道,但那是清宫戏,厚重华丽符合历史。《红楼梦》是什么?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极致审美,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的繁复精致。

按照现在古装剧的套路,大概率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性冷淡莫兰迪色系,全员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号称“高级感”;要么是阿宝色滤镜拉到满,花花绿绿仿佛大型影楼婚纱现场。

我打赌五毛钱,新版一定会出现韩式平眉、网红妆容和荧光唇彩。林妹妹的病态美?不存在的,必须是满脸胶原蛋白的元气少女。十二钗个个面色红润,营养充足,看起来能一口气跑完马拉松。

更别说那些粗制滥造的头饰首饰,塑料感十足,灯光一打直接反光。贾母头上的抹额怕是某宝9.9包邮,黛玉的手帕可能印着隐形logo。观众一边看剧一边被种草:“求同款黛玉簪子链接!”“宝钗的项圈什么牌子?”

别忘了还有无处不在的美颜滤镜,磨皮到毛孔消失,瘦脸大眼一条龙。曹雪芹笔下“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黛玉,怕是要变成抖音滤镜下的网红脸,连那颗著名的痣都被P没了。

剧本魔改:红楼宇宙开启中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当然是剧本改编。《红楼梦》120回,后40回还有争议,这给编剧提供了巨大的魔改空间。

按照现在流行的大女主套路,林黛玉可能不再泪尽而亡,而是黑化逆袭,联手北静王搞垮贾府;薛宝钗或许才是隐藏boss,一切都在她的算计之中;贾宝玉大概会觉醒现代意识,高呼“自由恋爱万岁”,带着黛玉私奔到天涯。

更有可能的是加入各种狗血三角恋、四角恋、多边形恋爱。宝玉和黛玉、宝钗、湘云、袭人、秦钟、北静王... ... 关系乱到可以玩连连看。每集都必须有强冲突,每三集一个高潮,每十集死个人,不然观众会弃剧。

别忘了还有“红楼宇宙”的开启。前传《贾母年轻时候》、番外《薛蟠寻爱记》、衍生剧《大观园的女人们》,资本怎么可能放过这个IP富矿?最后观众看到的不是“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而是“怀钞盗玉”的《红楼摇钱树》。

宣传造势:热搜预定,口碑扑街

播出前后的宣传更是可以预见的尴尬。热搜一定会买得飞起,但肯定是这种画风:

(点开是演员假哭滴眼药水) (粉丝控评“哥哥演技炸裂”) (引发男女对立讨论) #王熙凤职场PUA#(硬扯现代职场梗)

主创团队会上各种综艺,演员们现场重现经典片段,尴尬到脚趾抠地。主持人拼命cueCP感,演员被迫营业,粉丝在弹幕里撕得天昏地暗。

豆瓣评分开局可能因为粉丝刷分虚高,但不出三集就会断崖式下跌。知乎出现“如何评价郑晓龙版《红楼梦》”的万字吐槽帖,B站影视区UP主集体狂欢,吐槽视频播放量破百万。

最后形成典型的口碑两极分化:粉丝说“你们不懂,哥哥姐姐们很努力”;书粉说“毁经典”;路人说“什么玩意儿”;只有投资方看着播放量和热搜数据满意地笑了——黑红也是红,有关注就行。

所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红楼梦》?

说实话,不是反对翻拍经典,而是反对毫无敬畏心的消费经典。

我们需要的《红楼梦》,应该是主创团队真正理解并尊重原著精神的作品,而不是借经典之名行圈钱之实的文化快消品。

我们需要的《红楼梦》,应该是演员潜心钻研角色,甚至愿意为艺术暂时“消失”一段时间的诚意之作,而不是趁着热度轧戏赶场的流量游戏。

我们需要的《红楼梦》,应该是服化道精益求精,还原古典审美的设计,而不是迎合当下网红审美的廉价影楼风。

我们需要的《红楼梦》,应该是能够静下心来讲述一个好故事的艺术创作,而不是算法指导下、充满爆点和套路的数据产物。

《图兰朵:魔咒缘起》的“坑”与反思

2021年10月15日,由郑晓龙执导、王小平编剧的奇幻大片《图兰朵:魔咒缘起》上映。这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历经多年,总投资高达3亿元人民币。然而,上映后却遭遇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截至发稿时,票房仅不足2000万元。这部影片的失败,引发了诸多争议,也让人们开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影片的“坑”在哪里

1. 剧本与故事的硬伤

- 《图兰朵:魔咒缘起》的剧本由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创作,其故事改编自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但加入了大量原创元素,如三色镯、剑法、纺织、烟花、火药等。然而,这些元素的加入并没有使故事更加丰富,反而让整个剧情显得杂乱无章。电影中爱情、奇幻、战争、权谋等诸多元素交织,导致叙事混乱,观众难以理解。

- 故事本身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图兰朵公主因为误戴三色镯而魔化,这一设定本身就显得牵强附会。此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缺乏深度,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动机不够清晰,导致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2. 选角与表演的争议

- 影片的选角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关晓彤饰演的图兰朵公主,被观众认为是选角失败的典型。她此前在多部作品中的表现已经让观众对她产生了“票房毒药”的印象。此外,姜文、胡军等实力派演员的表演也未能挽救影片。姜文饰演的元朝可汗小辫造型被观众调侃为“跪着挣钱”,而胡军的表演也未能给角色赋予更多的生命力。

3. 特效与制作的不足

- 作为一部奇幻大片,《图兰朵:魔咒缘起》的特效质量也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影片的特效制作被外包给韩国团队,但由于制作时间紧张,导致许多特效场景显得粗糙。例如,影片中的蒙古都城、图兰朵公主的“X光透视眼”等特效场景,都被观众批评为“质感低劣”。

4. 市场与观众的不认可

- 从市场表现来看,《图兰朵:魔咒缘起》的首日排片并不低,达到了20.9%,仅次于《长津湖》。然而,首日票房仅为700万元,次日票房更是降至500万元,随后逐日递减。观众对影片的评价也极为负面,豆瓣评分仅为3.4分。许多观众表示,影片的剧情、特效、表演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难以接受。

二、为何会“坑”投资人

1. 资本与市场的压力

- 《图兰朵:魔咒缘起》最早由乐视立项,当时乐视收购了花儿影视,并与郑晓龙签订了对赌协议,要求他在2014-2019这六年间至少拍摄五部作品,以帮助花儿影视完成对赌业绩。这种资本的驱动使得郑晓龙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影片的拍摄,导致影片在剧本打磨、特效制作等方面的时间被压缩。

2. 导演与编剧的局限

- 郑晓龙虽然在电视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电影领域的经验相对较少。他的上一部电影作品《刮痧》还是20年前的作品。在拍摄《图兰朵:魔咒缘起》时,他可能过于依赖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导致电影的节奏和叙事方式不符合观众的期待。此外,编剧王小平的剧本创作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为影片提供一个坚实的故事基础。

3. 行业泡沫与积压片的困境

- 《图兰朵:魔咒缘起》属于乐视的“遗留产物”,带有过往行业狂飙突进、野蛮生长泡沫期的痕迹。当时,影视行业大量热钱涌入,许多项目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开机,导致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图兰朵:魔咒缘起》作为一部积压多年的影片,其制作思路和特效已经过时,难以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结语

《图兰朵:魔咒缘起》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的压力、导演与编剧的局限、行业泡沫的遗留问题等,都使得这部影片在上映后遭遇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这部电影的失败,也为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剧本的质量、特效的制作以及观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坑”再次出现,为观众带来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

结语:给郑导的一点点卑微建议

《图兰朵:魔咒缘起》的“坑”与反思

2021年10月15日,由郑晓龙执导、王小平编剧的奇幻大片《图兰朵:魔咒缘起》上映。这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历经多年,总投资高达3亿元人民币。然而,上映后却遭遇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截至发稿时,票房仅不足2000万元。这部影片的失败,引发了诸多争议,也让人们开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影片的“坑”在哪里

1. 剧本与故事的硬伤

- 《图兰朵:魔咒缘起》的剧本由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创作,其故事改编自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但加入了大量原创元素,如三色镯、剑法、纺织、烟花、火药等。然而,这些元素的加入并没有使故事更加丰富,反而让整个剧情显得杂乱无章。电影中爱情、奇幻、战争、权谋等诸多元素交织,导致叙事混乱,观众难以理解。

- 故事本身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图兰朵公主因为误戴三色镯而魔化,这一设定本身就显得牵强附会。此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缺乏深度,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动机不够清晰,导致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2. 选角与表演的争议

- 影片的选角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关晓彤饰演的图兰朵公主,被观众认为是选角失败的典型。她此前在多部作品中的表现已经让观众对她产生了“票房毒药”的印象。此外,姜文、胡军等实力派演员的表演也未能挽救影片。姜文饰演的元朝可汗小辫造型被观众调侃为“跪着挣钱”,而胡军的表演也未能给角色赋予更多的生命力。

3. 特效与制作的不足

- 作为一部奇幻大片,《图兰朵:魔咒缘起》的特效质量也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影片的特效制作被外包给韩国团队,但由于制作时间紧张,导致许多特效场景显得粗糙。例如,影片中的蒙古都城、图兰朵公主的“X光透视眼”等特效场景,都被观众批评为“质感低劣”。

4. 市场与观众的不认可

- 从市场表现来看,《图兰朵:魔咒缘起》的首日排片并不低,达到了20.9%,仅次于《长津湖》。然而,首日票房仅为700万元,次日票房更是降至500万元,随后逐日递减。观众对影片的评价也极为负面,豆瓣评分仅为3.4分。许多观众表示,影片的剧情、特效、表演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难以接受。

二、为何会“坑”投资人

1. 资本与市场的压力

- 《图兰朵:魔咒缘起》最早由乐视立项,当时乐视收购了花儿影视,并与郑晓龙签订了对赌协议,要求他在2014-2019这六年间至少拍摄五部作品,以帮助花儿影视完成对赌业绩。这种资本的驱动使得郑晓龙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影片的拍摄,导致影片在剧本打磨、特效制作等方面的时间被压缩。

2. 导演与编剧的局限

- 郑晓龙虽然在电视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电影领域的经验相对较少。他的上一部电影作品《刮痧》还是20年前的作品。在拍摄《图兰朵:魔咒缘起》时,他可能过于依赖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导致电影的节奏和叙事方式不符合观众的期待。此外,编剧王小平的剧本创作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为影片提供一个坚实的故事基础。

3. 行业泡沫与积压片的困境

- 《图兰朵:魔咒缘起》属于乐视的“遗留产物”,带有过往行业狂飙突进、野蛮生长泡沫期的痕迹。当时,影视行业大量热钱涌入,许多项目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开机,导致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图兰朵:魔咒缘起》作为一部积压多年的影片,其制作思路和特效已经过时,难以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结语

《图兰朵:魔咒缘起》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的压力、导演与编剧的局限、行业泡沫的遗留问题等,都使得这部影片在上映后遭遇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

这部电影的失败,也为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剧本的质量、特效的制作以及观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坑”再次出现,为观众带来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

郑导,知道您肯定看不到这篇文,但还是斗胆献上几句:

如果您真的要做《红楼梦》,请忘记《甄嬛传》的成功,那不是您的护身符,反而是您的紧箍咒。

请忘记流量和数据,曹雪芹写书时没想到这些,他想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请忘记速成和爆款,经典需要时间沉淀,87版《红楼梦》被记住不是因为播的时候多火,而是几十年后依然有人愿意看。

最后,记得定期给曹雪芹老爷子上柱香,毕竟动人家的心血之作,好歹打个招呼不是?

万一,万一您真的拍出了惊艳之作,那我们这些唱衰的人自然会排着队道歉。但在此之前,请允许我们备好避雷针,抱紧87版光盘,且看这场大戏如何开场。

毕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吐槽越狠,期待越真。中国观众对《红楼梦》的爱之深,才会责之切啊!

来源:小可可玩具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