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50万预约,排名第四,成毅粉丝集体懵了:这不是“热度”,这是被玩了。
950万预约,排名第四,成毅粉丝集体懵了:这不是“热度”,这是被玩了。
剧还没播,剧方先吆喝:预约量冲一亿!
观众一看,“哎哟,好像很猛”,手指点完预约,转头刷短视频。
两周后剧上线,热度曲线像跳水板,噗通一下就沉。
别惊讶,这种落差每天都在上演。
后台操作比剧本还厚。
机器人一天能刷七十万,成本只一顿海底捞的价;营销号互刷任务:转发500给5块,点赞1000得10块。
观众眼里看到的是数字狂飙,其实是Excel表格里多出来的“幽灵用户”。
《藏海传》拿下977万顶置,靠的是肖战没错,但背后还有“返利券”——在淘票票搜肖战名字买周边,返10元腾讯视频券,顺手就点了预约。
粉丝笑称:“哥哥带我反向薅羊毛。
”羊毛出在羊身上,平台财报漂亮得很。
续集红利最稳。
《庆余年2》那1468万,一半是“范闲不死”的信念,剩下一半是“等了五年,再烂也要看一眼”的自虐心态。
观众心里早写好同人文,只要剧不翻车,预约就真会变成播放量。
反观《难哄》,颜值先行,剧本后补。
开播三集,弹幕刷屏“男主脸在,剧情亡”。
粉丝群里连夜开检讨会:“咱们先把人骗进来,后面靠热搜续命。
”结果热搜倒是上了,收视率直线滑滑梯。
更倒霉的是《赴山海》,被同组演员的“陈年旧瓜”拖下水,平台默默限流,热搜词条秒消失。
粉丝冲去官博讨说法,官博甩锅:“尊重合规审查。
”一句话,950万预约成了哑巴吃黄连。
行业潜规则越来越离谱。
去年某S+大剧,后台预约数一小时涨200万,被同行举报,查出来是“虚拟手机农场”——几百部二手安卓机,挂着脚本24小时点预约。
监管通报一纸罚单,平台只是换了马甲继续跑。
观众学精了,开始反向挑剧:先看B站剪刀手有没有产出,再瞄一眼豆瓣评分人数,如果只有五星短评+“啊啊啊啊啊”,直接绕行。
真正的好剧往往“裸奔”上线,像年初的《尘封十三载》,开播零热搜,三集后自来水冲榜。
平台也心虚,内部研发新指标:预约转化率。
意思是,真正点进正片且观看超30分钟的人,除以总预约数。
数据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原来977万里,只有不到30%活人。
高层拍桌子:以后预算先看转化,再谈刷多少。
套路再深,抵不过一句“好看”。
观众不怕你营销,怕的是浪费感情。
以后点预约前,不妨先问自己:是真想追剧,还是又被“人数焦虑”卷了进来?
把决定权放回遥控器,数字再大,也遮不住屏幕里的烂演技。
来源:优雅小红花R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