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诏书,太子沦为庶人;一夜之间,京都风云变色。 谁也没想到,《庆余年》第三季刚一开场,庆帝就放出大招——他突然下旨废黜太子李承乾,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给!满朝哗然,太子党震怒,二皇子派暗喜,吃瓜群众一脸懵。 但庆帝是那种一时冲动就搞大事的人吗?当然不是。 他不是没有理由,只是这个理由,太脏、太暗、太说不出口……摘要:一纸诏书,太子沦为庶人;一夜之间,京都风云变色。 谁也没想到,《庆余年》第三季刚一开场,庆帝就放出大招——他突然下旨废黜太子李承乾,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给!满朝哗然,太子党震怒,二皇子派暗喜,吃瓜群众一脸懵。 但庆帝是那种一时冲动就搞大事的人吗?当然不是。 他不
废太子可不是小事,说废就废,朝廷不乱才怪。 不少老臣跪在大殿之外磕头劝谏,皇亲国戚们更是面面相觑:“这皇帝是不是老糊涂了?” 但庆帝是谁?他是能把权谋玩出花的男人。他沉默不语,不是心虚,是恶心。 因为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儿子,早已烂透了。
太子李承乾,要能力没能力,在朝政上被二皇子全面碾压;要品行没品行,私生活混乱不堪,甚至染上了一身难以启齿的花柳病。 就这,还储君?庆帝早就对他失望透顶。 但真正让庆帝动了杀心——不,是废太子之心的,是一件更加突破人伦底线的事。 那不只是丑闻,那是皇室的面被撕下来扔在地上踩。
这一切,最初是由一桩“宫女自杀案”牵出来的。 那天晚上,宫中传出有个宫女偷东西被抓,畏罪上吊。但也有人说,她根本不是自杀,而是被活活打死的——而动手的人,居然是向来端庄温和的皇后! 庆帝一听,觉得不对。皇后亲手打死人?这戏演得有点过了。 他派身边最信任的姚太监去查,结果这一查,扯出了一张混乱又恶臭的关系网……
太监总管红烛透露了两个细节: 第一,那晚宫女曾去过长公主住的广信宫; 第二,那晚太子,也在广信宫。 庆帝眼神一冷,立马派出洪四痒去暗查太子。
不查不知道,一查,简直是连环瓜: 给太子治花柳病的大夫,突然死了; 给太子送过药的皇族子弟,也死了; 京都回春堂——一家看起来毫不显眼的药铺,莫名其妙被火烧了。
但最绝的是什么? 是在这一切“被消失”之前,居然有一颗“药”被保留了下来,像被人故意留下似的,交到了庆帝手里。 庆帝拿着那颗药,只看一眼,就全明白了。 那是种“助兴”的药,俗称“大力丸”。
所有的线索瞬间在庆帝脑中拼凑出一个完整又恶心的真相: 太子的病刚好,就迫不及待搞药、找人,而那个人——竟然是自己的亲姑姑,长公主李云睿。 他们不是在广信宫“聊人生”,他们是在挑战皇权的底线、人性的底线。
庆帝那一刻不是愤怒,是发冷。 他从脚底凉到头顶。 自己还在运筹帷幄一盘天下大棋,亲生儿子和亲妹妹却在后宫上演如此龌龊戏码? 这已不是家丑,这是国之耻辱。
他第一时间做了两件事: 对内,血洗东宫,所有可能知情的宫女太监一律封口——是真的“封口”; 对外,陈萍萍出动监察院,把长公主的势力连根拔起,一个不留。 杀的人,比一场小型战争还多。
一切都静悄悄地进行,就像一场大雪,掩埋了所有不堪和血腥。 然后,庆帝才缓缓走出那一步—— 登大东山,废太子。 没有解释,也不屑解释。
他不是不在乎天下怎么议论,而是他比谁都清楚: 有些真相,一旦说出口,毁的不是一个人,是一整个王朝的体面。
但你说,庆帝这么做,真的就对吗? 为一桩丑闻杀百人、废太子,究竟是顾全大局,还是冷漠无情?
如果他早点管教太子、制约长公主,这一切是否根本不会发生?
而那个一直被压抑、被权衡、被当作棋子又突然被抛弃的太子——又是不是皇权制度下另一个悲剧?
看了原著的小编偷偷告诉你,庆帝大东山废太子是另有深意的。
来源:漫谈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