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的年代大剧《灼灼韶华》,开播就扔出了一对王炸,收视率轻松冲破2.6%,甚至有说法是2.8%,热度直接拉满,接档《归队》的势头相当凶猛,可怪就怪在,这股热浪并没有烧旺口碑,反倒点燃了豆瓣评论区,差评铺天盖地而来。
央视大剧《灼灼韶华》开播爆火,收视率飙升,却口碑两极反转!
就在昨晚,央八刚刚推出一部年代大剧《灼灼韶华》,接《归队》的档期。
观众们也是很捧场,纷纷打开电视观看,仅播一晚,这部剧的收视率就达到了2.6%,很不错了。
但,热度高不代表口碑好,豆瓣上大片的差评非常尴尬。
央视八套的年代大剧《灼灼韶华》,开播就扔出了一对王炸,收视率轻松冲破2.6%,甚至有说法是2.8%,热度直接拉满,接档《归队》的势头相当凶猛,可怪就怪在,这股热浪并没有烧旺口碑,反倒点燃了豆瓣评论区,差评铺天盖地而来。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观众们“弃剧”的炮火,并没有对准那位以近四十岁之龄扮演二十岁少女的女主角热依扎。
恰恰相反,大家最初对热依扎脸上的法令纹和胶原蛋白流失颇有微词,但她凭借着真实细腻的演技,尤其是那动人心魄的哭戏,硬是让观众看到了经典角色“水花”的影子,实现了口碑逆袭。
真正的风暴中心,出人意料地是一位履历光鲜的“老戏骨”——李勤勤。她,竟成了观众们集体按下退出键的那个“导火索”,这不禁让人疑惑,一个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演员,怎么就成了这部央视大剧里最不和谐的音符,甚至被冠以“最大败笔”的名号?
李勤勤在剧中饰演的陈母,本应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主母,威严中带着刻薄。然而,她呈现出的表演,却与角色的身份设定南辕北辙。她的表演并非没有技术,问题在于,这是一种与整部剧追求的真实感格格不入的“失控”。
她的脸仿佛成了一块过于活跃的表情包画布,五官似乎各自为战,挤眉弄眼、歪嘴吐舌,忙着上演一场无人指挥的闹剧。这种表演方式将人物内心的“恶”,简单粗暴地外化为脸谱化的鬼脸,显得极其廉价。
肢体动作更是让人出戏,她走路时摇摇晃晃,被观众形容为“像鸭子”,或是“踩高跷”,丝毫没有当家主母该有的沉稳。剧中一场摔倒的戏,她处理得如同舞台剧般戏剧化,动作夸张到失真,完全不像一个正常人的生理反应。
这种表演,将一个本该城府深沉的“恶婆婆”,硬生生塑造成了一个咋咋呼呼、愚笨可笑的“傻婆婆”。她所谓的“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没脑子的“纸老虎”,被年轻的儿媳妇褚韶华轻而易举地拿捏,毫无威慑力可言。
最致命的,是与其他演员的对比,当饰演她丈夫的老戏骨丁勇岱登场时,那种反差感简直是公开处刑。丁勇岱松弛自然,沉稳内敛,他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用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瞬间将李勤勤那上蹿下跳的表演状态拉回“正常”轨道。
这恰恰证明,李勤勤的浮夸是一种主动选择,而非能力不足,她的表演突兀得像是在年代剧里强行插入了一段滑稽默剧,彻底破坏了故事的沉浸感,让屏幕前的观众感到一阵阵的烦躁。
那么长时间被固定在某一类角色里,对演员来说究竟是福是祸?李勤勤的这次争议,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
作为圈内公认的“恶婆婆专业户”,她似乎陷入了一种表演上的“路径依赖”。
这种依赖,让她在面对陈母这个角色时,下意识地调动了自己最熟悉、也最省力的表演模式——咋咋呼呼、张牙舞爪,她似乎忘记了,角色与角色之间,哪怕类型相似,也应有千差万别的人性内核。
我们不妨回看她曾备受好评的作品,比如在《亲爱的小孩》中扮演的婆婆,那个角色之所以能打动观众,关键就在于“生活化”。她演的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市侩、有计较,但更有对家庭的牵挂,表演是走心的,是能让观众找到共鸣的。
可到了《灼灼韶华》,她仿佛是把过往所有“恶婆婆”的表演经验做了一次拙劣的复制粘贴,并且还按下了“放大”键,她只保留了“恶”的表象,却把“人”的复杂性与真实感彻底丢掉了。
当经验不再是财富,反而成为一种无法挣脱的惯性时,这便是“老戏骨”的悖论。李勤勤这次在万众瞩目下摔的跟头,无疑为这个悖论提供了一个无比鲜活的注解。
观众对李勤勤表演的极度不宽容,仅仅是因为演技吗?恐怕不全是。
更深的原因,在于她强烈的、充满争议的个人公众形象,与她所扮演的这个“不讨喜”的角色,形成了一种致命的负面共振。
许多观众对李勤勤的印象,早已被她戏外的种种言行所定义,她曾扬言“只嫁老外,不嫁中国人”,这句惊人之语,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背负着“崇洋媚外”的标签。
她的两段婚姻也确实践行了她的诺言,第一段嫁给了日本人山根,据说此事曾激怒了她身为退役老兵的父亲。这段婚姻最终因男方要求她放弃事业回归家庭而破裂,随后,她又嫁给了一位富有的美国人皮特,却又因丈夫嫌她不够独立、收入少,以及在赡养父母问题上的分歧而再度离婚。
这些早已成为公众谈资的过往,在她身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当一个戏外本就因个人选择而不被部分观众所喜爱的演员,去扮演一个戏内惹人烦躁的角色时,观众便很难做到“人戏分离”。
他们会将对演员本人的负面情绪,不自觉地投射到角色身上,反过来,角色的“恶”似乎也印证了他们对演员本人“离经叛道”的固有印象。这种“人戏合一”的恶评,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当一个演员的演技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说服力去支撑角色时,她那些负面的公众形象,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观众心中那层薄薄的“角色滤镜”彻底破碎,表演上的任何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口碑的全线崩盘。
结语回头来看,《灼灼韶华》里李勤勤所引发的这场风波,并非偶然,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个案反思,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在当前严苛的舆论环境下,即便是头顶“老戏骨”光环的资深演员,也同样面临着观众拿着放大镜的审视。
经验不应成为束缚创作的枷锁,标签更不该成为定义演员的全部。对于任何一个想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的演员而言,唯有持续地精进技艺,精准地理解每一个角色,并用真诚的表演去和观众沟通,才是穿越舆论风暴,维系自身艺术生命力的根本之道。
本文信源:百度百科:《灼灼韶华》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