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夸赞背后,《生万物》真的撕开了偶像滤镜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3 10:15 2

摘要:本不打算再写《生万物》的有关文字了,可看到他们在北京开研讨会,听了那些人的发言。今天中午休息时,又在公众号刷到一篇《央视“点名”夸赞,透露出三大信号,影视圈的风向变了》的推文,不得不再次打开电脑,说道说道。

本不打算再写《生万物》的有关文字了,可看到他们在北京开研讨会,听了那些人的发言。今天中午休息时,又在公众号刷到一篇《央视“点名”夸赞,透露出三大信号,影视圈的风向变了》的推文,不得不再次打开电脑,说道说道。

在推文里写着:“一部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年代剧硬是被央视点名夸了个遍,不光收视破4成,暑期档现象级爆款,最离谱的是——主演居然是杨幂”。还说:“这剧“不是‘剧本杀’是‘剧本活’,真正的生活感、年代感、泥土味扑面而来”,又强调指出:“这部剧虽改编自文学奖作品却没拍成'沉重文学片',反而加了'土味糖'。”

而且,这几天的公众号,自媒体们像是约好了似的。

前几天还在吐槽流量演技的笔锋,一夜之间就换成了“突破”“真诚”;短视频里,演员指甲缝里的黑泥被放大无数倍,配文全是“姐姐好拼”。

恍惚间,好像国产剧真的一脚踹开了塑料古偶的门,跌进了满是“泥土清香”的新时代。

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前天晚上跟朋友聊天,她突然发过来一段短视频,是《生万物》里女演员蹲在田里的镜头,特意放大了人家指甲缝里的黑泥,配文还带着感叹号:“你看!终于有国产剧不搞塑料古偶了,这才叫真实!”

我点开视频,女演员脸上沾着点灰,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背景是金黄的麦田,镜头绕着她转了两圈,配音还是轻快的手风琴版《甜蜜蜜》。说实话,画面是好看的,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 像极了商场里卖的 “农家土鸡蛋”,装在竹篮里,贴个 “原生态” 的标签,其实跟普通鸡蛋没差,就是卖得贵点。

现在又刷到央视肯定它的推文,才算明白这股风是怎么刮起来的。一夜之间,之前还在吐槽流量演技的自媒体,全转了风向,说这剧 “撕开了偶像滤镜”;饭圈更热闹,连夜剪了 “演员泥里打滚名场面”,热搜上全是 “姐姐好拼”“毁容式演技”。恍惚间,好像国产剧真的一脚跨出了 “工业糖精” 的泥潭,跳进了满是 “黄土清香” 的新时代。

可仔细想想,这些年 “央视表扬” 哪次成了 “免死金牌”?2019 年《最美逆行者》,央视微博连刷七条致敬,说它 “记录时代英雄”,结果豆瓣开分才 3.4,观众吐槽里面的女性角色要么是拖后腿的,要么是喊口号的,根本没拍出逆行者的真实;2023 年《大决战》更厉害,上了《新闻联播》,说它 “还原历史厚重感”,可双台合并收视才 1.2,连《王牌部队》的零头都赶不上 —— 后者没那么多官方背书,反倒靠扎实的剧情圈了不少粉。

官方的肯定,从来不是 “这部剧一定好” 的铁证。它更像学校里老师给学生的鼓励,是说 “这个题材值得做”“这种方向要支持”,比如 “乡村振兴” 是当下的重点,那拍农村题材的剧,自然会多些关注。可要是把这份鼓励当成 “审美灯塔”,觉得 “央视夸了就是天花板”,那未免太容易陷入 “政策幻觉”—— 就像小时候听老师夸一句 “你很有潜力”,就觉得自己能考第一,忘了潜力得靠真本事兑现。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官方文案里的 “春秋笔法”。说 “节奏紧凑”,我追了几集才发现,好多情节都是磨磨唧唧的对话,所谓 “紧凑”,不过是比那些 120 集的注水剧强点;说 “泥土气息浓厚”,倒不如说是 “滤镜从阿宝色调到了莫兰迪”,以前古偶里的演员白得像纸人,现在换成了 “小麦色”,就叫 “接地气”;至于 “演员突破”,我特意看了几个演员采访,演员自己说 “为了角色晒黑了两个度”,可转头就有人爆料,那 “晒黑” 是进口日晒喷雾叠了三层,还掺了金粉,打光板一照,哪是农民的糙皮,分明是明星杂志里的 “高级肤色”。

这哪是 “突破”,分明是国家级 “60 分夸成 100 分” 的示范教学 —— 不是剧真的好到拔尖,是行业太久没出个像样的农村剧,矮子里拔将军罢了。

《生万物》最被吹的 “土”,细究起来全是精致的套路。我看到网上有人揭露说,那剧里的 “土房” 是搭的,“土炕” 上铺的旧棉絮,都是用消毒液泡过的;连演员手里拿的 “土坷垃”,都是处理过的, 真正的黄土块,沾在手上搓都搓不掉,哪有那么干净。

还有那 “指甲缝里的黑泥”,朋友说都是寿光大棚里挖的 “有机土”,提前筛过,无虫无臭,拍完戏演员用矿泉水冲两下就干净了。前几天上坟去老家,在农村的舅舅两把泥手,我说,也不冼冼。他说在地里拔草、施肥,指甲缝里会嵌着化肥渣、草汁,下雨后还会沾着泥,干了之后硬得硌手,得用剪刀慢慢抠,哪有那么多时间。

更别说剧里的 “农村气味” 了。舅舅说,夏天的农村,猪圈的臭味、厕所的腥气、地里化肥的味道混在一起,风一吹能飘二里地;下雨后,泥土会泡出一股腥气,太阳一晒又会泛出氨水味。可《生万物》里的农村,连牛粪都是 “香” 的 ,镜头扫过去,似乎还带着点 “自然清新” 的滤镜。

这哪是贴近农村,分明是把 “粗粝” 当成了新的时尚单品。就像城里姑娘去农家乐,穿件粗布衫、戴个斗笠拍两张照,就说自己 “体验了农村生活”,可真让她下地拔两小时草,她能嫌太阳晒、嫌虫子多 —— 剧里的 “土味”,就是这种 “农家乐式的农村”,看着真,其实全是包装。

最讽刺的是行业里的双标。倪大红演了很多剧里的农民,《乔家大院》里他演的孙茂才,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蹲在墙角啃窝头,眼神里全是底层人的算计和无奈,没人说他 “毁容式演技”;林永健在《喜耕田的故事》里,跟着农民学种地,手上磨出了茧子,也没人刷 “突破自我”;王砚辉更厉害,三分钟的审讯戏被写进北电教材,可他演农村老头的时候,穿着旧布鞋、弓着背,走在人群里跟真农民没两样,也没见自媒体吹 “哥哥好勇”。

可流量明星呢?抹点黑泥、穿件旧衣服,就成了 “敢撕偶像包袱”;在田里走两步、扛下锄头,就成了 “敬业天花板”。上次我刷到个热搜,有一个视频说:“ XX扛锄头拍戏好心疼。”点进去一看,演员扛着锄头走了三步,还没沾土,助理就赶紧递水、擦汗,全程有工作人员扶着,怕她摔着。

这哪是审美进步,分明是粉丝经济学的新玩法。以前是 “颜值溢价”,明星长得好看就能圈粉;现在是 “苦难溢价”,明星沾点 “苦”,就能卖 “敬业” 的人设。就像商家卖衣服,以前靠颜值带货,现在换了个 “复古做旧” 的标签,其实衣服还是那个质量,只是卖得更贵了 —— 粉丝愿意为这份 “反差感” 买单,剧组也愿意造这种 “反差感”,毕竟流量来得快。

我还记得曾经看的农村剧,那才叫真的 “扎根土地”。1994 年的《牛玉琴的树》,讲的是陕北女人牛玉琴种树十年的故事。剧里没有甜宠 CP,没有激昂的 BGM,只有黄沙、黄土和一个倔强的女人。丈夫早死,孩子夭折,她一个人扛着铁锹在沙地里种树,树苗被风沙吹倒,她就再种;粮食不够吃,她就挖野菜、啃窝头。最后一幕,她站在沙坡上,看着自己种的树抽出新绿,风卷着黄沙打在她脸上,她没哭也没笑,就那么静静地站着 —— 没有特写,没有台词,可我看完心里堵得慌,想起舅舅说的 “西北还有很多人喝不上干净水”,想回家抱紧自家的自来水管。

还有老版《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在砖窑里干活,手上的老茧是真的,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在砖窑里待了一个月,每天跟着工人搬砖、和泥,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水泡;田晓霞牺牲的时候,没有狗血的哭戏,只有孙少平拿着报纸,坐在河边发呆,镜头慢慢拉远,河水流过,像是什么都没发生,可观众的心都碎了 —— 那种真实的痛感,现在的剧里根本看不到。前几年热播的《山海情》,黄轩、尤勇、张嘉译等演员深入西北农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体验生活。他们皮肤晒得黝黑,手上也磨出了老茧。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真实,比如黄轩饰演的马得福在田间劳作时,脸上的汗水和泥土清晰可见;尤勇饰演的李大有在面对家庭困境时,那种无奈和挣扎的眼神让人感同身受。正是这种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真实呈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相比之下,现在的很多剧作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和戏剧化的冲突,却忽视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和表现。演员们在表演时也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使得剧中的情感表达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触动观众的内心。只有像《平凡的世界》和《山海情》这样注重真实性和细节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成为经典之作。

可这样的剧,今天恐怕连立项都难。我听一个在杭州做编剧的同学说,现在平台看农村剧,先问 “有没有情侣线”“有没有流量演员”“能不能贴政策热点”。要是说 “没有情侣,只有农民种地”,平台会直接拒绝:“没糖没流量,谁看?” 要是说 “有苦难,但没正能量结局”,广告商也不肯投:“负情绪太重,影响品牌形象。”

所以现在的农村剧,都变成了 “甜宠 + 土味” 的混合体。男女主在麦田里谈恋爱,在土房里拌嘴,就算 “接地气”;提两句 “种庄稼”“收麦子”,就算 “贴乡村振兴”;流量演员抹点黑泥,就算 “真实”—— 本质上还是古偶的壳,换了层 “黄土” 的皮。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 “土味” 背后,藏着的还是老一套的政策投机。朋友说,现在制片方立项,第一步不是想 “怎么把故事讲好”,而是想 “怎么贴政策”。比如今年提 “粮食安全”,就把 “种小麦”“护耕地” 写进剧情;明年提 “乡村教育”,就加个 “支教老师” 的角色;要是能跟 “央视一套”“广电扶持项目” 挂钩,那更是求之不得 —— 因为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看到一个网友的微博上说,《生万物》立项的时候,制片方就把 “央视播出”“乡村振兴主题” 直接写进了 PPT 首页。结果剧还没拍,就拿到了比普通剧高 30% 的收购价,地方政府给了万亩良田当外景地,不仅不收租金,还帮忙修了路、搭了临时厕所;广电系的融媒体更不用说,免费帮忙发通稿,热搜预算直接砍了一半。朋友说,这叫 “政策杠杆”,比 “流量杠杆” 还好用 —— 流量还得担心塌房,政策却稳得很。

反观同期的古偶《献鱼》,就因为 “架空历史”“过度娱乐”,没贴到政策热点,营销稿一夜之间全撤了,平台也不敢大力推,最后悄无声息地播完了。这就是现在的行业现状:贴政策的剧,就算拍得一般,也能拿到资源;不贴政策的剧,就算拍得好,也难有出头之日。

行业的风好像是变了,从 “唯流量” 变成了 “唯安全”,从 “拍给观众看” 变成了 “拍给文件看”。以前的工业糖精是 “樱花、纱裙、三生三世”,现在换成了 “麦花、土布衫、田间情侣”;以前靠 “颜值吸粉”,现在靠 “政策拿资源”—— 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工业化生产,只是把 “糖精” 换成了 “代糖”,宣称 “零卡健康”,却依旧没什么营养。

最扎心的是,那些 “泥土” 从来没有真正落地。剧组拍完戏,演员们收拾行李回北京的豪宅,继续操心二十万一平的学区房;那些被当作外景地的万亩良田,最后还是交还给农民,也许租金会涨了不少;影视基地里的 “土房”,换块招牌就能改拍 “扶贫谍战” 或 “年代奇幻”—— 对创作者来说,“泥土” 是项目关键词,是拿资源的敲门砖;可对真正的农民来说,泥土是生计,是命根,是逃不掉的日常。

去年我去乡下拍照片,看到一个老农在地里捡麦穗,已经快七十岁了,腰弯得像个虾米,手里的篮子里只有几十粒麦穗。我问他 “这么点麦穗值得捡吗”,他说 “一粒都不能丢,这是血汗换的”。那天太阳很大,他的衣服全湿透了,脖子上晒得脱皮,手上的老茧比我爷爷的还厚 —— 这才是真实的农民,没有滤镜,没有背景音乐,只有日复一日的辛苦。

可现在的剧里,农民要么是 “淳朴善良的背景板”,要么是 “苦情却乐观的工具人”,从来没有真正被当成 “人” 来写。他们的焦虑、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希望,都被 “土味滤镜” 盖过去了,只剩下 “甜宠” 和 “正能量”—— 这不是在拍农村,是在消费农村;不是在致敬农民,是在把农民当成 “流量耗材”。

想起贾樟柯说过的一件事,他拍《天注定》时想请真矿工参演,对方却摇了摇头:“贾导,下井太危险,我得挣钱养家,不能陪你玩艺术。” 那些在土里刨食的人,没时间也没精力当 “影视化的背景板”,他们得先活着,再谈 “被看见”。可现在的影视圈,却把这种 “被看见” 包装成一种恩赐,好像拍了农村剧,就是对农民的 “施舍”—— 说到底,还是没把农民当回事。

其实《生万物》算不上烂剧,及格线以上是有的,演员的演技不算拉胯,画面也好看,可远远配不上 “新坐标” 的吹捧。我们期待的不是 “土味包装” 的新套路,而是真的能扎根土地、看见人的作品 —— 不是演员抹点黑泥就算 “突破”,不是提两句 “种庄稼” 就算 “贴近农村”,而是能真正触碰到黄土里的温度与重量,能让农村人看了觉得 “这就是我的生活”,能让城里人看了觉得 “原来农民是这样过的”。

什么时候,有演员愿意为了一个农村角色,真的去村里住上一年半载,跟着农民下地、喂猪、晒粮食,而不是拍三天戏就吹 “敬业”;什么时候,制片方愿意放弃 “政策红利” 的投机,不去算热搜、情侣的流量账,只想着把一个农村故事讲好;什么时候,我们对国产剧的要求,不再是 “比上一部不那么烂”,而是 “它真的打动了我”—— 到那时,再说 “风向变了” 也不迟。

别让黄土,最后又熬成了一碗寡淡的鸡汤。也别让 “央视表扬”,变成新的免死金牌。毕竟真正的风向标,从来不在文件里,不在热搜上,而在每个观众的心里 —— 在我们还愿意为真实的故事流泪,还愿意为真诚的创作鼓掌的时候;在创作者肯把 “人” 当成 “人”,而不是 “流量耗材” 的时候。

泥土是肥沃的,能长出麦子,能结出果实,可要是只把它当成化妆品、当成包装纸,那它终会变成一层厚厚的壳,把真实的生活,全埋在下面。

来源:伏生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