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东北抗联赫赫有名的大英雄杨靖宇在濛江县(靖宇县)保安村附近三道崴的702高地与600多名日伪军发生血战,壮烈殉国。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东北抗联赫赫有名的大英雄杨靖宇在濛江县(靖宇县)保安村附近三道崴的702高地与600多名日伪军发生血战,壮烈殉国。
杨靖宇将军牺牲时,孤身一人,他领导的第一路军也分散各地,仅剩百余人。
可以说,杨靖宇将军的牺牲,就是东北抗联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从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东北抗联就由巅峰时期的3.5万人锐减到1000多人。
最近热播的《归队》这部剧,你可以看做是东北抗联从1940年冬季开始,经过不屈不挠的誓死斗争成功撤退到苏联境内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东北抗联极其悲壮的缩影。
在剧中,老山东(胡军饰演)领导的18人小队,最终只有汤德远、福庆、高云虎三人得以幸存,其中还包括牺牲了小白马的几十个人,小贵带领的十几个人也一个不剩。
这,就是东北抗联惨烈的事实,截止到1942年2月1日,东北抗联三路大军仅剩下的部队成功撤退到苏联的只有700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抗联暂时失败了。
从这一刻起,事实上也可以从杨靖宇将军牺牲后算起,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东北抗联再也没有大部队和小鬼子死磕到底,只剩下零星的散兵在孤军作战。
特别是从1942年2月开始,像小贵那样没有撤退到苏联的战士,有的被俘后投降,有的被俘后宁死不屈,有的人幸运地躲过了敌人的围捕回家为民。
也有一小部分人,成功地潜伏下来,秘密开展统战和宣传工作,这其中也有极少数人找到了地方放党组织,并且活到了抗战胜利。
有了上述铺垫之后,那么问题来了,东北抗联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多方查找资料之后,归纳了四个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敌我力量悬殊太大。
如果分析原因,绝大多数人一定认为是东北天寒地冻、环境恶劣所致,毕竟这种极寒天气下根本不适宜人类生存。
其实,东北恶劣的环境不是关键问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敌强我弱,哪怕是在热带亚热带,如果出现东北这种敌我力量悬殊到如此巨大的情况,也很难取得成功。
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小鬼子巅峰时期在中国的部队是200万人,而驻扎在东北战场的部队就高达近80万人。
还有,小鬼子觊觎东北已久,早在“九一八”之前就在布局,包括安插大量特务,迁移百万日本平民到东北,同时又把精锐关东军放在了东北。
刚才说了,1936年,抗联部队巅峰时期只有不到4万人,双方兵力对比20:1,这还没有计算伪军的数量,也没有计算敌人的空军和装备优势。
至于双方在后勤补给、通信指挥、作战情报等等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
原因之二,就是统一指挥的问题。
事实上,在“九一八”之后的三年内,我们上海最高组织对于东北抗战的指示就出了问题,尤其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这一点无法细说,否则难以通过审核。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建立统一战线,把地主武装、山林队、国民党残余部队划到了小鬼子一边要剿灭,处处树敌,结果是鹬蚌相争,最终让小鬼子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还有一点,就是从1936年2月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包括第一路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不知道什么原因,居然没有建立抗日联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全东北的抗联。
同时,还把满洲省委一分为三,重新建立了南满、北满、吉东三个省委,这三路抗联部队分别归上述三个省委领导,互相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没有统一指挥系统,就缺乏统一作战,协调作战,就很难实现互相支撑和支援。
关于指挥的问题很复杂,比如北满曾经任命过赵尚志担任抗联总司令,但是这个命令只能是形式,因为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都无法服从。
还有一点就是通信设备的问题,一方面缺少无线电台,因此抗联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成了大问题,孤军作战成了常态,各自为战成了无奈的选择。
一方面,抗联3.5万人的部队分散在广大的白山黑水之间,从南满到北满的最远距离长达800多公里,中间还有数不清的敌人封锁区,因此派交通员送一封信都很难。
另一方面,即便有小功率电台也没用,因为东北抗联的生存环境是山高林密,无线电波也无法实现有效联络。
如果你看过《悬崖》就应该知道,为了安全起见,周乙每次让顾秋妍给山上的周政委发报只准发一次,山上收不到信号是常态。
第三个原因,就是抗联部队成分复杂。
东北抗联成立时有11个军,其中有4个军是考虑到统战需要。即便是在我党领导下的7个军也有整团、整师的部队改编自山林队和地主武装,甚至是土匪武装。
实践证明,抗联以后出现的大量叛徒都是来自于这些“杂牌”,其中有两个军直接成建制地投降了小鬼子。
也就是说,这些“杂牌”被收编之后,我们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整顿和教育,导致一些投机分子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叛变投敌。
这些叛徒,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抗联部队有120多名师级、40多名军级以上高级干部壮烈牺牲,这在八路军、新四军和任何一支革命队伍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原因之四,就是极端的恶劣气候。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部队伤亡惨重。
据小鬼子统计的数据,共有40多万抗联战士英勇牺牲,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战士是冻饿而死,真是太惨了。
请朋友们想一想,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之战,我方冻死冻伤近4万人,这还是举全国之力支援粮食和棉衣的情况下,可见缺少后援和补给的东北抗联该是怎样的艰难。
千万别忘了,当年的长津湖地区遇到了百年来最冷的零下四十度,而东北大部分地区常年积雪,每个冬天都会遇到零下四十度的极寒天气。
所以说,有多少抗联战士被冻死冻伤根本无法统计,有多少人是因为冻伤失去战斗力也是个未知数。
最后,向无数东北抗联的英雄们致敬!!
同时,告诫后世子孙记住这血海深仇!!
来源:二蛋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