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魂,丢在了冰天雪地的劳工营里。在那里,他眼睁睁看着战友被折磨,他以为自己最对不住的兄弟福庆,就是被自己坑死的。这份愧疚,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觉得自己没脸再去见老排长,那个像父亲一样带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山东”。
最近有部剧,看得人是热血沸腾,又五味杂陈。说的就是《归队》。尤其是看到第30集,当主角汤德远终于要归队的那一刻,多少观众攥紧了拳头,眼眶都湿了。
这个男人,是个铁打的汉子,东北抗联的战士。可就是这么一个硬骨头,却有好长一段时间,丢了魂儿。
他的三魂七魄,好像被生生抽走了。
一魂,丢在了冰天雪地的劳工营里。在那里,他眼睁睁看着战友被折磨,他以为自己最对不住的兄弟福庆,就是被自己坑死的。这份愧疚,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觉得自己没脸再去见老排长,那个像父亲一样带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山东”。
另一魂,留在了父母的土炕边。他离家闹革命,忠孝不能两全。可家里的天,塌了。母亲哭瞎了双眼,父亲上山打猎,竟被一头熊瞎子拍了个半死,一条腿差点就没了。要不是那个亦正亦邪的肖铁林出手,老父亲恐怕就……古话说,百善孝为先。面对这样的家庭惨状,汤德远还能做什么?他对着爹娘,一字一句地承诺:“我不摸枪了。”
这承诺,千斤重。一个战士放下枪,就等于卸掉了自己的脊梁。
还有一魂,是被那个叫肖铁林的人,用最阴狠的法子给抽走的。汤德远第二次被抓,肖铁林表面上是救命恩人,可背地里呢?他跟郭金山说,要好好“调教”一下汤德远,让他变成自己最忠心的狗。于是,整整一年,汤德远在监狱里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就在他只剩一口气的时候,肖铁林如同天神下凡,再次“救”了他。汤德远不知道这背后的算计,他只觉得,这条命,是肖铁林给的,欠下的恩情,拿命都还不清。
这种手段,在过去的老鹰猎人手里,有个专门的词儿,叫“熬鹰”。猎人会把刚捕获的野鹰拴在特制的架子上,不让它睡觉,不给它吃饱,连续几天几夜地折磨它。等到鹰的野性被彻底磨灭,精神濒临崩溃时,猎人再开始给它喂食、安抚。从此,这只桀骜不驯的猛禽,就会对主人俯首帖耳,忠心不二。肖铁林对汤德远,用的就是这套诛心之计。他要的不是汤德远的命,而是他的魂。
可英雄的魂,终究是要归位的。
当汤德远在八棵松下,看到福庆留下的编号时,他那颗死去的心,瞬间活了一半。等到1945年春天,老排长带着福庆、云虎,像神兵天降一样从苏联空降牡丹江,兄弟重逢,生死相拥的那一刻,他的第一条魂,完整归位了!
这里就得补充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发起了代号“八月风暴”的军事行动,百万苏军进攻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而在苏军的队伍中,就有一支特殊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这支部队的战士,正是当年退入苏联境内休整的抗联将士。他们接受了苏军的系统训练,掌握了空降、侦察等特种作战技能,在“八月风暴”行动中,他们作为先头部队空降到东北各地,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归队》中老排长带队空降的情节,正是这段真实历史的艺术再现。
再说汤德远的第二条魂。它的回归,代价是惨烈的。他的儿子,嘎伢子,那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死在了日本人川野的手里。国仇家恨,在那一刻,拧成了一股滔天的怒火。之前,他为父母尽孝,是儿子的本分;现在,他为儿子复仇,是父亲的天职!当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一个战士,就再也没有了退缩的理由。
至于那条被“熬鹰之计”抽走的魂,也将在汤德远识破肖铁林所有阴谋后,彻底归来。当他明白所谓的救命之恩,不过是一场驯服牲口的算计时,所有的愧疚和愚忠,都将化为齑粉。
故事讲到这里,人物饱满,情节炸裂,情感张力拉满,说它“封神在即”,一点都不过分。
但是,等等……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悲壮的史诗中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像一根刺,扎得人浑身难受。这个细节,就出在那个可爱又可怜的孩子,嘎伢子身上。
扮演嘎伢子的小演员刘宇博,今年7岁了。剧中,嘎伢子看起来也至少有四五岁的样子。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我们来盘一盘剧中的时间线,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无法解释的BUG。
汤德远是1938年秋天被打散,进了劳工营。同年秋日祭,被肖铁林第一次救出。1939年夏天,他再次被捕入狱。按照剧中人物的说法,他“蹲了一年多笆篱子”,也就是坐了一年多的牢。那么出狱时间,最早也是1940年底到1941年初,当时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出狱后,他回家养病,又过了“不到一年”,大概是1941年的秋冬时节,他才正式开始为肖铁林做事。就算他一秒都不耽搁,立刻就和彩凤在一起,怀胎十月,嘎伢子最快也得在1942年下半年出生。
而老排长他们空降牡丹江是什么时候?1945年春天!
满打满算,这时候的嘎伢子,顶天了也就两岁半。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能有剧中那么大的个头,说那么利索的话吗?这显然不合常理。
这处硬伤,让整部剧的严谨性,瞬间打了折扣。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编剧的初衷并非如此?很多观众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嘎伢子,或许根本就不是汤德远的亲生儿子,而是他战友的遗孤!
这个猜想,有太多线索可以佐证。
第一,嘎伢子这个名字。在东北,“嘎伢子”特指一种鱼,学名叫黄颡鱼。这种鱼生命力极其顽强,浑身滑溜,背上还有硬刺,不好抓,但肉质鲜美。用这种水里来的、生命力顽强的生物给孩子命名,非常符合一个在河边长大的孤儿的身份。
第二,彩凤的出身。她是河边窑子里出来的,后来从良。这样的身份,让她完全具备在河边意外捡到战友遗孤的条件。
第三,剧中有一位叫兰花儿的女战士,她在1939年入冬时已经有喜,渡河牺牲时,孩子应该刚出生不久。这个时间点,和嘎伢子的年龄,反而更能对得上。
如果按照这个设定,老汤在人生最低谷时,收养了战友的遗孤,视如己出。这不仅不会削弱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会让这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更具悲悯情怀。
可惜,或许是为了简化剧情,又或者是因为篇幅所限,剧本最终放弃了这个“巧合”,硬生生把嘎伢子改成了汤德远的亲生儿子,结果就砍出了这么一个无法弥补的时间BUG。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一些没填上的坑,比如老汤的父亲,一个本分的庄稼人,为什么会娶一个窑子里从良的姑娘小五子?老汤的父母后来又怎么样了?这些都成了悬念。
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齿轮都应该严丝合缝。尽管《归队》在情感塑造和历史氛围的营造上堪称顶级,但这个关于孩子年龄的硬伤,终究成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它提醒我们,再宏大的叙事,也离不开细节的支撑。否则,英雄的归队之路,便少了一分坚实的脚步。
来源: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