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线热度破万,社交平台清一色的“神作预定”,甚至打出了“堪比《庆余年》”的旗号。《海昏行2》的开局无疑是风光的。但在第一波流量狂欢褪去后,我选择二刷,试图弄明白这股热潮的根源。结果令人失望。拨开粉丝滤镜和营销造势的迷雾,我看到的并非一部冉冉升起的权谋新星,而是
01/ 流量的狂欢,还是口碑的虚火?
上线热度破万,社交平台清一色的“神作预定”,甚至打出了“堪比《庆余年》”的旗号。《海昏行2》的开局无疑是风光的。但在第一波流量狂欢褪去后,我选择二刷,试图弄明白这股热潮的根源。结果令人失望。拨开粉丝滤镜和营销造势的迷雾,我看到的并非一部冉冉升起的权谋新星,而是一场精心包装、内核却经不起推敲的“伪精品”。目前虚高的7.8分,在我看来,更多是给了短剧赛道的情怀,而非作品本身的硬实力。
02/ “无限回档”:是神设定,还是最偷懒的编剧技巧?
穿越爽剧的核心看点,在于主角如何利用信息差在陌生的时空里破局。《海昏行》系列引入了“自杀回档”的设定,初看惊艳,再看便索然无味。这并非《开端》那种充满逻辑闭环和情感升华的循环,更像一个万能的游戏作弊码。王衡每一次遇到无法解决的困境,便用自杀轻松重启,这极大地削弱了权谋斗争的紧张感和智力博弈的魅力。真正的权谋,魅力在于落子无悔,步步惊心。当主角拥有了无限次试错的机会,所有的牺牲、计谋和挣扎都显得廉价了。主角的每一次自杀,都像游戏读档,抹杀了过程的艰险与抉择的重量。
03/ 刻骨兄弟情?不,是悬浮于权谋之上的工业糖精
剧集着力渲染王衡与刘贺之间“逆天改命”的兄弟情,无数评论为此动容。但复盘之后,我必须指出,这种情感的刻画是悬浮且刻意的。它脱离了历史的沉重和权谋的残酷,更像是一种为了迎合当下市场偏好而生产的“工业糖精”。两个角色的绑定,更多是靠“我要救你”的口号和一次次舍身回档的奇观来强行维系,缺乏真正基于共同理想、利益冲突或人性挣扎的深度互动。它很“好嗑”,但它不高级,更无法与《琅琊榜》中梅长苏与靖王之间那种克制、隐忍又暗流涌动的情感相提并论。
04/ 碰瓷《庆余年》?它只学到了皮毛,未得精髓
将《海昏行2》与《庆余年》比较,是对后者的不公。《庆余年》的成功,在于它用现代思维解构古代权力棋局,范闲的玩世不恭之下,是对规则的洞察和对人性的尊重。而《海昏行2》的主角王衡,除了拥有“回档”外挂,其思维和行动模式并未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智慧。他更像一个拿着攻略打游戏的玩家,而非一个真正融入棋局的棋手。权谋线被简化为“找出坏人-打败坏人”的线性任务,脸谱化的反派和功能性的配角,让整个权力斗争显得过分儿戏,缺乏《庆余年》那种草蛇灰线、人人皆是棋子的复杂质感。
05/ 被剧本拖累的“全员演技派”
茅子俊、耿业庭等一众演员的表演是努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再好的演员,也无法拯救一个单薄的剧本。茅子俊在经历多次生死后本应展现的成长与蜕变,更多停留在了疲于奔命的麻木上;耿业庭饰演的刘贺,其疯癫与挣扎也略显符号化,缺少从天之骄子到废帝的细腻心理转折。黄日莹、陈姝君等女性角色更是沦为推动剧情或抒发情感的工具人,所谓的“飒爽侠女”和“温柔解语花”都只是标签。他们不是演技不济,而是被困在了一个无法提供足够发挥空间的人设框架里。
06/ 短剧的体量,撑不起史诗的野心
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其“短剧”的出身。《海昏行》系列试图用短平快的节奏,去讲述一个需要大量铺垫与发酵的宫廷权谋和历史悲剧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错配。史诗感需要留白,需要细节,需要慢火熬制的人物弧光。而短剧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抛出强刺激、快节奏的钩子,这导致剧情被高度压缩,阴谋变得直白,情感变得激烈但浅薄。它拥有史诗的野心,却没有匹配的叙事体量和耐心。
07/ 结语:一场精心包装的“伪爽剧”
总而言之,二刷《海昏行2》的过程,像是在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拆开后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它精准地抓住了穿越、权谋、兄弟情等所有热门元素,并用电影级的质感和快节奏的剪辑将其缝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看起来很“爽”、很“上头”的作品。但爽过之后,什么也没留下。它提供的是即时满足的快感,而非回味悠长的精神食粮。当热度散去,这部剧恐怕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如《庆余年》或《步步惊心》那样的深刻烙印。抛开滤镜,你真的认为它能与那些经典权谋剧相提并论吗?
来源:鱼堂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