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今天就来深扒一下《雍正王朝》里两个顶要紧的问题:康熙老爷子为啥宁可把自个儿熬到油尽灯枯也不提前传位给老四胤禛?还有,老十四胤禵从西北大将军王任上被召回京城,他真就两手空空、一点后手都没留吗?
咱们今天就来深扒一下《雍正王朝》里两个顶要紧的问题:康熙老爷子为啥宁可把自个儿熬到油尽灯枯也不提前传位给老四胤禛?还有,老十四胤禵从西北大将军王任上被召回京城,他真就两手空空、一点后手都没留吗?
这里头的门道,深了去了。听我细细道来,给大家讲得明明白白。
先说第一个大问题:康熙为啥死到临头才交班?
可千万别以为康熙是老糊涂了,或者偏心眼儿。他可是千古一帝,精着呢!他不提前传位,那不是犹豫,而是一场精心设计、风险极高的权力交接终极操作。原因有好几层,一层比一层深。
第一层:护犊子,也是护江山——把老四摘干净
这是最核心的一层。康熙晚年,朝局是啥样?烂透了!国库空虚得能跑老鼠,官员贪污成风,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康熙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老了,心软了,不想也不愿意再去下狠手整治了,他知道那得罪的人海了去了。
他知道,能接下这烂摊子并把它收拾好的,只有老四胤禛。为什么?因为老四不怕得罪人,做事认真,心狠手辣,是个“冷面王”。但正因为如此,老四要是提前上台,所有的骂名、所有的反扑,都得由他一个人扛着。“新政”这把火一点,天下所有的怨气都会冲着新皇帝去:“好你个雍正,一上台就瞎搞,违背祖制,刻薄寡恩!”
康熙太爱惜这个能干事、肯背锅的儿子了。他不能提前把老四推出去当靶子。他得自己扛着所有的雷,直到最后一刻。他要用自己的死,来给老四创造一个“继位合法性”和“改革必要性”的绝对理由。
您想啊,老四一上台,就可以说:“先帝爷留给朕的就是这么个烂摊子!先帝爷的遗志就是要朕刷新吏治、整顿乾坤!朕这是遵照遗诏办事!” 这分量,这底气,比老四自己还是王爷的时候跳出来说要改革,强了一万倍不止。康熙这是用自己最后的威望,给儿子铺了一条虽然艰难但名正言顺的路。
第二层:稳住局面,避免提前火并
康熙那几个儿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八爷党势力庞大,号称“八贤王”,门人故旧遍布天下。老十四在西北掌着十几万大军。
如果康熙提前宣布传位给老四,那会是什么局面?京城立马就得炸锅! 八爷党肯定会千方百计搞破坏,散布谣言,甚至可能勾结老十四发动兵变。那就不是“九王夺嫡”了,直接就是“内战爆发”。
康熙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是定海神针,所有儿子表面上都得乖乖的,不敢明着造反。他就是要用这最后一口气,压住所有牛鬼蛇神,维持住表面的平静。他把传位的最关键一步——宣读遗诏,放在自己咽气的那一刻,就是为了造成既成事实。等那帮野心家反应过来,遗诏已经公之于众,老四在法统上已经是皇帝了。谁再动手,那就是谋反,天下共诛之。这为老四争取了最宝贵的反应时间。
第三层:对老四最后的考验
康熙也得看看,这个自己选中的儿子,到底有没有能力在最后关头稳住。所以你看剧里,康熙快不行的时候,把关键岗位都换了:让隆科多兼任步军统领衙门提督(九门提督),掌管京城卫戍部队。这就是一道考题!他看隆科多最后听谁的,也更看老四有没有本事在风波诡谲中,控制住隆科多这样的关键人物。
如果老四连这最后一关都过不去,被八爷党搞掉了,那康熙可能真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人。所以,不提前传位,也是把老四放在炉子上最后烤一把,看看他是不是真金。
总结一下: 康熙不提前传位,不是不爱老四,而是爱得太深、算计得太远。他是在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为儿子搭建一个虽然危险但必须经历的登基舞台,替他扛下所有旧时代的仇恨,并把新时代的开拓大任,名正言顺地交到他手里。这叫帝王心术,父爱如山……虽然这“父爱”有点让人窒息。
再说第二个问题:老十四回京,留了啥后手?
您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位“大将军王”。他可不是个只会打仗的莽夫。他回京城,看似是被康熙一招调虎离山,夺了兵权,但他能没点准备?他的后手,阴着呢!
后手一:西北军的“人心锚”
老十四在西北带兵多年,那可不是白带的。他深谙带兵之道,不光靠军令,更靠恩义。他对下属好,舍得赏赐,能和士卒同甘共苦,在军中的威望极高。他提拔起来的那些将领,像年羹尧后来接管时都要小心翼翼对付的那帮人,很多都是“十四爷党”。
他虽然人离开了西北,但他的魂儿还留在那儿。他就像在西北军里下了一个“人心锚”,只要他振臂一呼,绝对从者如云。这就是为什么雍正一上台,立刻就让年羹尧去接管西北大营,而且不惜一切代价要打垮罗布藏丹增。他必须用一场大胜和严酷的军规,才能彻底抹掉老十四在军中的影响力。老十四的后手,就是一支远在千里之外、但随时可能被他遥控的“隐形军队”。
后手二:和八爷党的“塑料同盟”
老十四和八爷胤禩,表面上是同盟,其实各怀鬼胎。八爷是利用老十四的军权来增加夺嫡的筹码,老十四则是利用八爷在朝中的势力为自己造势。
老十四回京,他知道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所以他肯定和八爷党有密约。这个后手就是:我在明处闹,你在暗处援。朝堂上,老十四可以凭借“大将军王”的身份和功劳,公开质疑、挑战新皇帝雍正。而八爷党则利用其控制的言官、大臣,在下面煽风点火,制造舆论压力。
这就是为什么在康熙驾崩后,老十四敢在灵前那么嚣张,因为他知道不是一个人战斗,他有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在支持他(尽管是暂时的)。这个同盟虽然“塑料”,但在关键时刻,足以给刚刚继位、立足未稳的雍正造成巨大的麻烦。
后手三:打“太后牌”,博取同情分
老十四和雍正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是德妃乌雅氏。这老太太心里更偏爱小儿子老十四,这是公开的秘密。
老十四回京,最大的一个举动就是拼命打感情牌,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被阴谋篡位者欺负了的委屈儿子、委屈弟弟。他一回来就跑去母亲宫里哭诉,各种不服不忿。这一招狠啊!这等于是在雍正的后院点火。
您想,雍正刚即位,最讲究一个“孝”字和“仁”字。亲妈要是天天哭着闹着说“你对不起你弟弟”,这舆论压力得多大?天下人会怎么看待这个新皇帝?刻薄寡恩,连亲妈和亲弟弟都容不下?老十四这后手,是直接攻击雍正的道德软肋,企图从伦理和情感上瓦解雍正的合法性。要不是后来乌雅氏死得早,这事儿还真够雍正喝一壶的。
老十四的后手,不是名刀明枪的军队(虽然他也有潜在影响),而是三把更阴柔的“软刀子”:
军心:西北旧部的人心向背。
同盟:与八爷党暂时的利益结合。
亲情:利用母亲向雍正发动的道德舆论战。
所以他回京才那么有底气。只不过,他最终还是低估了他四哥雍正的政治手腕和心狠手辣的程度。雍正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根本不给这些“软刀子”发挥作用的机会和时间。
所以啊,看《雍正王朝》,不能光看台面上的刀光剑影,得琢磨台下这些人心里的九曲十八弯。康熙的每一个举动,阿哥们的每一个安排,那都是深谋远虑的棋步,走一步,看十步。这才是这部剧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来源: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