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那些经典的影视剧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的文化天空。从《西游记》中奇幻的神魔世界,到《红楼梦》里细腻的家族兴衰;从《渴望》引发的全民追剧热潮,到《士兵突击》对坚韧精神的深刻诠释,它们以精彩的剧情、鲜活的人物、深刻的内涵,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也为后来者树
曾几何时,那些经典的影视剧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的文化天空。从《西游记》中奇幻的神魔世界,到《红楼梦》里细腻的家族兴衰;从《渴望》引发的全民追剧热潮,到《士兵突击》对坚韧精神的深刻诠释,它们以精彩的剧情、鲜活的人物、深刻的内涵,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而如今,打开电视或视频平台,映入眼帘的却是大量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的作品,不禁让人感叹:国内影视剧到底怎么了?是过去的经典标准过于严苛,还是当下的创作水平实在堪忧?答案显然是后者,当下国内影视剧创作陷入了诸多困境,导致整体质量每况愈下。
创作困境:原创乏力,改编魔改
在创作源头,剧本问题首当其冲。原创剧本市场萎靡,许多创作者缺乏深入生活、挖掘素材的耐心与能力,转而依赖购买热门 IP 小说进行影视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为了突出自身 “存在感” 或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编剧们往往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 “魔改”。这种做法破坏了原著构建的世界观与故事架构,使得改编后的作品既让书粉失望,又让新观众对混乱的剧情摸不着头脑,沦为拼凑的 “四不像”。即使部分作品有精彩片段,却因剧情主线逻辑混乱、角色行为不合理,难以留住观众。例如某热门 IP 改编剧,为增加所谓的 “戏剧性”,随意更改主角人设,将原著中聪慧果敢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优柔寡断、毫无主见,剧情发展也偏离原著的精彩设定,令观众大失所望。
资本裹挟:逐利至上,忽视质量
资本的过度介入对影视剧创作产生了恶劣影响。在资本逻辑下,作品的商业价值被置于首位,质量与艺术追求被边缘化。为降低市场风险,资本方热衷于根据大数据分析来打造影视剧,启用所谓 “高颜值”、自带流量的演员,套用模式化剧情套路,过度依赖特效包装,全然不顾演员演技与角色适配度,也不考虑剧情是否老套、缺乏新意。同时,为快速回笼资金,制作周期被大幅压缩,演员档期紧张就使用替身、抠像,剧本未经充分打磨便仓促开拍,甚至出现 “边拍边改” 的乱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作品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徒有其表,毫无艺术深度。一些号称大制作的古装剧,虽画面精美、特效华丽,但剧情空洞,演员表演生硬,恰似 “塑料质感” 的视觉盛宴,无法给观众带来真正的审美享受与情感触动。
人才缺失:门槛降低,鱼龙混杂
如今,影视行业入行门槛降低,各个环节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导演方面,部分人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仅仅凭借人脉或资本支持就走上导演岗位,难以驾驭复杂的剧情与场面调度。编剧队伍同样良莠不齐,大编剧因事务繁忙常挂名却不亲自操刀,实际创作多由编剧小组完成,导致剧本风格不统一、前后逻辑混乱。而且,演员行业更是鱼龙混杂,爱豆、综艺咖、网红纷纷跨界,他们缺乏专业表演训练,演技生涩,难以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在古装剧中,演员身形缺乏古韵、台词呆板、言行举止不合常理的情况屡见不鲜;武侠仙侠剧的打戏更是生硬、花架子,缺乏击打感与美感,与以往经典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审美畸形:迎合低俗,偏离正轨
在视觉呈现上,部分作品在演员选择上走向极端,男性角色过度阴柔化,女性角色被 “少女感” 审美束缚,同时滥用数字技术,过度使用美颜滤镜、背景虚化,致使演员面目失真、场景质感模糊。内容创作层面,类型叙事高度同质化,甜宠剧靠套路化恋爱桥段堆砌情感,古装剧将史诗降格为儿戏,职场剧脱离现实职业逻辑。这种畸形审美不仅误导观众审美取向,还对社会文化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某演技竞技真人秀为博眼球,邀请争议嘉宾,传播其拙劣演技片段,形成恶劣示范,助长了 “黑红也是红” 的不良风气。
破局之路:回归初心,重塑生态
要走出当下国内影视剧的困境,需多方共同努力。创作者应回归创作初心,深入生活汲取灵感,用心打磨原创剧本,尊重原著进行改编,注重剧情逻辑与角色塑造。资本方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优质内容才是商业成功的基石,给予创作团队充足时间与资金,减少不合理干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导演、编剧、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考核,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抵制畸形审美,加强行业自律,对粗制滥造、违背艺术规律的作品予以抵制。
只有这样,国内影视剧才能摆脱当前的低迷状态,重拾昔日辉煌,再次创作出如往昔经典般,既能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引领社会审美风尚的优秀作品,在文化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海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