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句句都在绕开宜修,却又字字在为纯元之死的真相“松绑”——原来宜修从来不是害死纯元的真凶,这场横跨数十年的“后宫血案”,从一开始就是被皇上亲手推偏的真相,是被所有人默认的“替罪羊逻辑”。
十年后才懂,甄嬛在皇上临终那晚的坦白局,彻底戳破了纯元根本不是被宜修害死的真相
再刷《甄嬛传》皇上临终那集,才惊觉甄嬛那场字字诛心的“坦白局”,哪是单纯报复皇上的凉薄?
她句句都在绕开宜修,却又字字在为纯元之死的真相“松绑”——原来宜修从来不是害死纯元的真凶,这场横跨数十年的“后宫血案”,从一开始就是被皇上亲手推偏的真相,是被所有人默认的“替罪羊逻辑”。
皇上弥留之际攥着甄嬛的手喊“纯元”,那副念及旧情的模样,让甄嬛眼底最后一点温情都凉透了。
她慢悠悠开口,先说“允礼是臣妾杀的”,再提“弘曕和灵犀不是皇上的孩子”,每一句都往皇上心口捅刀,可唯独在说起纯元时,
她没像宜修当年那样歇斯底里认罪,反而绕了个弯:“皇上以为臣妾恨宜修,可臣妾更恨皇上您啊——您眼里从来只有纯元的影子,却看不见她死的那年,后宫里除了宜修,还有多少双盯着‘皇后’位置的眼睛。”
这话里藏着最狠的伏笔。当年宜修跪在皇上面前,哭着承认“是臣妾推了姐姐”,可细想之下全是破绽:
宜修是乌拉那拉氏的庶女,纯元是嫡女,纯元入宫时宜修已怀了身孕,若纯元活着,她的孩子本就是庶出,根本威胁不到纯元的嫡子地位;
再者,宜修若真想害纯元,何必选在自己孕期动手?
一旦事发,最先被怀疑的就是她这个“有动机”的庶妹,这不是自寻死路?
真正的破绽,在甄嬛的坦白里藏得更细。
她提起纯元去世前的细节:“那年冬天特别冷,纯元皇后怀着身孕还亲自给皇上绣寝衣,夜里冻得手都肿了,宫里的炭火却只够暖半个宫殿。
臣妾后来查过,那年内务府的炭火份额,本该给坤宁宫双倍,可最后全挪去了华妃的翊坤宫——皇上那时候正宠着华妃,连内务府都敢怠慢未来的皇后,
您说,纯元皇后的风寒,真的是宜修一碗药能害出来的吗?”
皇上当时没听出这话的分量,可观众十年后再品,才懂甄嬛的意思:纯元的死,是“失宠”带来的连锁反应。
皇上当年一面痴迷纯元的温柔,一面又放不下华妃的鲜活,对后宫的平衡不管不顾,连最基本的用度都能被内务府随意更改——一个连炭火都保不住的皇后,
就算没有宜修的“一碗药”,也撑不过孕期的风寒;就算没有宜修,华妃为了家族荣耀,也不会容下一个怀了嫡子的皇后;
就算没有华妃,那些依附年家的官员,也不会让纯元顺利生下孩子。
宜修不过是替所有人背了锅。
皇上需要一个“凶手”来安抚自己对纯元的愧疚,所以宜修认罪时,他连查都没查就定了罪;
乌拉那拉氏需要一个“罪人”来保全家族颜面,所以宜修被禁足景仁宫时,家族没有一个人来求情;连甄嬛当年都需要宜是“凶手”,因为只有宜修是“坏人”,她扳倒皇后才名正言顺。
甄嬛的坦白局,最狠的不是戳破皇上的绿帽子,而是让他死前看清:“您一辈子都在找害死纯元的人,却不知道是您的偏心、您的糊涂、您对后宫的放任,才把纯元推到了死路上。
宜修不过是您选的替罪羊,您用她的一辈子,换了自己对纯元的‘深情’名声,多划算啊。”
皇上听到这里时,手指抖得握不住甄嬛的手,可他到死都没敢承认——他不是不知道真相,只是不敢面对。
若纯元的死不是宜修造成的,那他这些年对宜修的冷待、对乌拉那拉氏的打压,就全成了笑话;
若纯元的死是他自己的偏心导致的,那他这辈子标榜的“明君”“深情”,就成了最大的讽刺。
十年后再看这场戏,才懂甄嬛的残忍:她不直接说“宜修是被冤枉的”,而是用细节一点点剥掉皇上的伪装,让他在临死前明白,自己才是害死纯元的真凶。
而宜修呢?
她到死都以为自己是“凶手”,却不知道自己只是皇上用来掩盖过错的工具,是后宫权力游戏里最无辜的棋子。
就像甄嬛最后看着皇上断气时说的那句:“纯元皇后若泉下有知,大概也不会怪宜修,她只会怪您——怪您从来没把她当成一个‘人’,只把她当成您心里的白月光,却忘了她也需要炭火,也需要保护,也需要一个能替她挡住风雨的夫君。”
这才是纯元之死最残忍的真相:从来没有什么“凶手”,只有一个被偏心毁掉的后宫,一个被愧疚蒙蔽的帝王,和一个被所有人放弃的替罪羊。而甄嬛的坦白局,不过是把十年前被掩盖的真相,血淋淋地摊在了皇上的面前,让他带着这个真相,去见那个他亏欠了一辈子的女人。
来源:张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