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最近看了一些综艺节目,因为是视频切片,有一段无一段的,剪辑上的衔接,都是关键内容的“忧化调整”。这些视频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剧情里演绎的,往往都是反应现实,甚至是渗透现实本身的感触。比如我看过关于求职方面的一段剪辑,内容大致是说,求职者有不少工作经验,但因为年
我最近看了一些综艺节目,
因为是视频切片,有一段无一段的,剪辑上的衔接,
都是关键内容的“忧化调整”。
这些视频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剧情里演绎的,
往往都是反应现实,甚至是渗透现实本身的感触。
比如我看过关于求职方面的一段剪辑,
内容大致是说,求职者有不少工作经验,
但因为年龄问题,现在处于寻求工作的状态,
当时有个看似老板模样的人就问他,
说你没有年龄优势,在当今职场的状态下,
你有什么优势可言呢?
此番言语可谓直指求职者的“痛点”,
这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子质疑的态度,
但这位求职者之后的一番话,
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质疑,
他说,我的优势,是我有家庭,
我有家庭,我就有奋斗的动力,
你说算不算优势呢?
这番话一出口,不仅打消了质疑,
还让在场所有人,不管是提问者还是观众,
乃至于主持人,都纷纷笑了起来。
我在新闻行业扑腾了不少年,有些东西是不是剧本,
看了多了,自然“唯手熟尔”。
其实从我的视角看来,我并不认为剧本有什么不好,
因为剧本化是一种保障,
首先这个保障,是保障了拍出来的东西,
能发出来,还能让大家看到。
比如我提到的这个片段,
宣扬的精神是有家就有奋斗的动力,
主题是好的,立意是好的,积极向上,
何乐不为呢。
其实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的出炉,深度剧本化的核心目的,
就是避免出炉的东西,回炉重造,
这就导致了一种很公式化的情况出现,
大家都知道这套东西该怎么玩,
该怎么玩的让喜欢的人心满意足,
但不喜欢的人,或者说不那么喜欢的人怎么办,
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大家避而不谈的事实。
其次,剧本化的作品,也在通过剧情之中的张力,
让那些看明白的人,会心一笑,
比如这个求职者最后“反转”的做法,
就能让有着跟他一样经历的人,产生共鸣,
是啊,有家,就有动力,
有了动力,当然就会努力的去拼,
甚至是不惜一些代价的去拼,
合理不合理,有没有理解上的歧义,
剧本外的观众都很清楚,
但大家之所以微笑,是因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而且存在的“比比皆是”,
所以,有些人看到此情此景,
微笑是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反转之后的正反馈,
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所以笑的是对剧本的认可,
但也有些人的笑,是共鸣之后的共识,
因为共鸣,
知道那所谓奋斗的意义,往往不只一层,
也因为共识,所以表示微笑,
是对那些有着类似经历的人,
一种你知我知的认可:
我笑你,不是因为我觉得你可笑,
而是我从你的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所以,其实我们都很可笑。
人活一世,有了一定的感悟,经历过一定的感触之后,
很多问题,放在眼前,和放在身后其实是没区别的,
因为这些问题,是在身前还是在身后,
对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看懂必须面对的现实之后,不管这“东西”是在什么地方,
只要知道这东西存在着,就必须要抱着排除万难的决心,
所以,是在身前,还是在身后,
真的不重要:
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活在别人设计好的剧本之中,
但问题就在于,
生活本身究竟是不是剧本,
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剧本。
我们只能通过“谁在微笑”这个反馈,
来窥其一二之意。
来源:搞笑黄老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