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生万物》《归队》《我们的河山》相继热播,主旋律现实题材剧凭何引发观众共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0 22:03 2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以来,《生万物》《归队》《我们的河山》等一批现实主义主旋律电视剧热播,引发了观众热议与共情。在这些作品中,文艺工作者们通过荧幕叙事将中国时代浪潮与个体际遇紧密,让主旋律题材作品进一步摆脱脸谱化的人物塑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以来,《生万物》《归队》《我们的河山》等一批现实主义主旋律电视剧热播,引发了观众热议与共情。在这些作品中,文艺工作者们通过荧幕叙事将中国时代浪潮与个体际遇紧密,让主旋律题材作品进一步摆脱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以乡土中国的百姓生活触发时代变迁的真实质感,以普通战士、普通人的的家国情怀引发强烈的民族精神共鸣。

契合时代精神情感需求,以文艺作品唤起民族记忆

时代当抒怀,历史当铭记。纵观国内电视剧发展,抗战题材一直是创作的“富矿”。近20年来,2005年首播的《亮剑》塑造了“李云龙”这一极具魅力的英雄形象,令市场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题材的市场潜力,抗战剧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2013 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手整治抗日剧过度娱乐化现象,随后问世的《悬崖》《伪装者》《叛逆者》等优秀作品开始呈现丰满的人物塑造,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重现抗战时期的复杂局势,制作水准显著提升。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主席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人民群众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当观众们看过不少讲述正面战场的兵如何抗战的剧,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剧,着墨于讲述民是怎么抗敌的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卓绝的觉醒奋斗之路,对这段历史认知的普及,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的敬畏。

此次接棒而至的热播电视剧《归队》《我们的河山》,皆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剧。其中,《归队》是为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而创作的重大主题作品剧中,以东北抗联一支失联小队在日军围剿下重新集结为主线,通过普通战士的视角,展现劳工营、土匪窝及成员失散后不同人生轨迹的四线叙事。而《我们的河山》则以1937年山东崮城青年党员庄埼风为核心,讲述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减租减息、组建农救会,协同八路军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抗击日伪统治的历程。

现如今,时代性已成为是优秀文艺作品的鲜明标识。九三阅兵振奋人心,引发中华儿女的强烈民族自豪,九三文艺晚会催人泪下,令全民感动,人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追寻和认同需求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之下,制作精良的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让人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能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与热血,激励当代人在新时代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小人物的命运抉择,成为刻画时代脉动的关键一招

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文艺界的广泛共识,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理念,让时代下的小人物刻画、“群像式”的艺术表现,成为影视创作中的一种基础架构——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人民形象、人民故事,开始成为荧幕中的主角,让大大小小的角色,皆有人物弧光。

在此次收视率破4的电视剧《生万物》中,以鲁南天牛庙村为叙事舞台,通过宁家、封家和费家三个家族的命运交织,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的齐鲁农村风貌,还原了旧中国乡村错综复杂的阶级生态与生产关系,展现了乡土农村中的小人物,在面对土地革命大潮带来的内外冲击时,生生不息的励志人生。

翻阅网络平台,记者看到不少观众对这部剧的关注,落在了各色人物塑造上。无论是杨幂突破自我挑战农村剧形象,还是众多老戏骨合力奉上的大剧质感,这部剧引人咂摸品味的,是没有将地主与农户形象作脸谱化处理,他们的群像描摹,让旧中国乡村错综复杂的阶级生态与生产关系随着故事的推进而展现,剧中人受时代和身份局限所作出的当下选择,也因鲜活的表演而呈现出真实可感的人性温度。

例如,剧中天牛庙村第一财主宁学祥并非骄奢淫逸的刻板形象,他对自己“庄稼人”的身份认同让他仍旧辛勤劳作,而农户群像中,兼有朴素老实与好逸恶劳之人,品德与性格使然,让这些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同时,该剧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也值得一提。女主角宁绣绣作为地主之女,却聪慧果决,在经历意外磨难后,却能跨越门第观念,与伴侣相伴进步,从劳动中获得精神满足。此外,还有迟蓬饰演的朴实厚道的“大脚娘”一角,让网友大呼惊喜,“举手投足简直就是我山东老家的奶奶。”还有被伦理纲常困住却又贤良的费左氏,懵懂天真的宁苏苏,为生存而牺牲爱情的银子……这些女性角色受困于时代的局限与无奈,被编剧导演以“平视”的视角、正视的姿态呈现,也为那个时代下女性的抗争、担当与和解撬开了一方可被看见的空间。

可以看到,如今的观众审美和价值观快速升级,“工具人”般扁平化的角色已经无法粘合起观众与剧集的情感连接。以复杂、立体、拥有自主意识和人生目标的群像铺陈,展现出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困境与突围,方能为厚重主题赋予贴近人心的可能。

真实,是最珍贵的追求

今年8月28日,《生万物》导演刘家成在《人民日报》撰文中称:“没有真实,年代剧就没有意义。”《生万物》剧情改编自著名作家赵德发荣获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原著中对田间地头、村口院落那些农村生活的细节描述被转化为剧中的生活质感。刘家成表示,为拍出鲁南农村100年前的真实面貌,他到当地农村深度体验生活,请当地农民做顾问。刘家成在文章中写道:“当地观众告诉我,这部剧所讲述的,就是他们从老人那里听到的。”

而《归队》由曾创作《闯关东》的著名剧作家高满堂任编剧,《无尽的尽头》导演臧溪川执导。为了真实还原历史,高满堂在创作的4年间,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风调研,采访了30余位抗联战士及后人。剧组在拍摄中深入长白山腹地,完成多处细节拍摄。但更令人难以忽视的,是该剧对那些在战争中凋零的生命的刻画:抗联战士中,有人刚穿上新袜子便被炸断腿,有人因重伤难治要求自行了断,有人被当作试验品送往731部队,当亲切的东北大地被战争无情异化,观众亦能从中感受到愤怒与惋惜。

《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同样将“真实”作为了他的坚守之处。“ 真实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为了能在秋冬季的拍摄时期拍好夏收这一重要场面,剧组没有考虑特效,而是提前买下百亩成熟麦田,收割后入库保存,同时尝试在反季节播种了数亩小麦。

“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触摸到那段滚烫的历史?唯有沉下去,沉入历史的肌理,贴近土地的呼吸。”正如毛卫宁在撰文中所表达的,真实,已成为当下电视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当一段段历史在时间轴上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渐行渐远,文艺作品却通过类型融合、群像刻画与现实观照上的新一轮探索,一次又一次激荡起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共鸣。

来源:读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