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有多艰辛?《归队》这部剧,真值得好好看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0 16:18 2

摘要:在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咱们有一个战旗方队,在五大战区领队,25辆猛士车、100多名官兵的护卫下,80面英雄部队的战旗接受检阅。

在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咱们有一个战旗方队,在五大战区领队,25辆猛士车、100多名官兵的护卫下,80面英雄部队的战旗接受检阅。

这一面面战旗,既见证着人民军队在抗战期间的光辉战绩,也在大阅兵中引领着今朝我军的“钢铁洪流”!

而在战旗方队的直播中,有一段长达20秒左右的镜头,聚焦在了杨靖宇支队战旗上。

大家都知道阅兵直播的镜头是非常珍贵的,很多画面只有几秒,甚至一闪而过,而这段长达20秒的镜头聚焦在杨靖宇支队的战旗上,显然是很有深意的。

为什么?

之前关于抗战的说法,一般都是8年抗战,现在则是14年抗战,从1931年起至1945年。

多出来的这6年抗战中,主要就是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日斗争,以建制部队计就是东北抗日联军。

有东北抗日联军在,就是完整的14年抗战,而杨靖宇将军就是东北抗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杨靖宇将军血战到了最后一人,于1940年2月23日壮烈牺牲。

因此杨靖宇支队,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代表,是14年抗战的代表,更是咱们中国军民誓死抗敌精神的代表。

理解了这些,就不难体会为何在胜利日阅兵直播中,镜头长时间聚焦在杨靖宇支队的战旗上了。

这不是说别的战旗不重要,而是这面战旗更具有特殊的代表性。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也有一部关于东北抗联的电视剧也在热映,名字叫《归队》。

实话说,关于不少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笔者现在是很少看了,因为总是觉得不对味儿,包括什么大导演的“鸿篇巨制”,其实很多细节内容并不太好。

咱们之前还经常用历史考证来说明其中的一些问题,但也只能给读者解释下,更多的观众当然看不到。

所以刚打开《归队》这部剧,倒也没抱太大希望,但看着看着感觉就来了,现在是看到了第19集。

而这部剧总计有34集,现在已经完结。

还没有看完一部剧,就忙着给大家推荐,严格来说不合适,但还是想提前说说,尽管后面的剧情咱还不知道。

这部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用大段的篇幅去讲爆发了什么战斗,各种仗是怎么打的,而是将主要的篇幅聚焦到了一个个人的身上。

东北抗日联军在巅峰时期的兵力有3万余人,人数少的时候只有几千人,甚至最后更少。

这样的兵力规模,所对抗的却是盘踞东北的几十万日军和约20万伪满军/警,力量对比之悬殊是空前的。

而东北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冬天时非常恶劣,在日寇施行所谓的“集团部落”制度后,抗联的斗争便更为艰难。

不要说战斗,就连基本的生存都面临很大困难。

曾任杨靖宇将军警卫员的黄生发这么回忆道:

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被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道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至于衣服全让树枝扯烂了,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

更难的是吃的,不要说是粮食啊,连草也找不到啊,枝枝叶叶被霜打枯了让雪埋上。能吃的草根儿冻在土里没法找,只好吃那难以下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但就是咽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零下几十度的东北野外环境下,还要面对几十万日伪军的围追堵截,这是什么样的作战难度?

而这又是一群什么样的战士呢?

人人都是血肉之躯,但抗联的战士们硬是成了铁打的。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尽管条件已经到了极端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地步,可就是有这么一群中国人,硬是跟日寇伪军干下去!

《归队》这部剧好就好在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抗联战士,去讲了他们是谁,他们的家人又是谁,他们遭遇了什么,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种细腻的表达,在平常的抗战影视剧中不多见。

能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有这样的一部剧让大量观众真正去体会到了当年抗日联军的不易,真正贴近到抗联战士们的家庭和生活视角,是很能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让大众理解抗联先辈们的不易,并深刻认知其抗战价值的。

所以这部剧笔者要推荐下,尽管后半段内容还没看,但起码就看过的这前半段内容,就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大家要是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

来源:熊熊讲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