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看懂鲁长山牺牲的背后,才知汤德远为何一定要带队归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0 05:45 2

摘要:说到《归队》大结局,最让人揪心的就是鲁长山的离去。老排长,一直以来都是小队的精神支柱,也是最沉稳、最像父辈的那种存在。可偏偏这样的角色,最后却折在了最危险的一场战斗里。

说到《归队》大结局,最让人揪心的就是鲁长山的离去。老排长,一直以来都是小队的精神支柱,也是最沉稳、最像父辈的那种存在。可偏偏这样的角色,最后却折在了最危险的一场战斗里。

行踪暴露的那晚,鲁长山心里很清楚,想要全员活着突围几乎不可能。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硬生生地扛下了断后这份重担。就这一举动,让汤德远和万福庆带着胜利的希望走了出去。而他自己,则挡在冰冷的子弹雨里,再也没回来。

观众心里都明白,鲁长山不是冲动,不是莽撞,他就是一早看穿了生死。他知道,这一代人若没人牺牲,那谈不上胜利。他让年轻的活长下去,让队伍还能完整一些。这背后真正的重量,只有活下来的汤德远,明白得最清楚。

从前的戏里,鲁长山一直不是最大主角,但他的存在感无比强烈。小队里不管谁出状况,都得他来想办法;新兵遇见困难,他第一个伸手;甚至连田小贵这种曾经崩了的队员,也能被他看在眼里,揪回来。

他太清楚这支队伍的意义,所以当要选一个人断后时,他根本没犹豫过。不是他不怕死,而是他知道,自己死了还有人能延续队伍;但如果别人死了,队伍的希望就会碎。

说到底,这种牺牲换延续,就是鲁长山的选择。而也正是这个选择,彻底点醒了汤德远,让他明白必须带队归来的意义。

大结局之前,很多人对汤德远有没有归队,其实心里都打过问号。毕竟失散多年,他有了妻子彩凤,有了孩子嘎伢子,日子虽然平淡,但至少活着。那时候的他,更愿意守着这份小日子,而不是把命搭上。

可局势不一样了。先是嘎伢子被川野残忍杀害,紧接着老山东为了他的回归,硬生生用生命铺路。而在最后,鲁长山把自己留在火线,把生机交给了他和万福庆。

所有人都在为他拼命,为他争取机会。这个时候,他还能逃吗?

所以汤德远的选择,表面上是为了复仇,为了国仇家恨。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终于明白了老山东和鲁长山想要的,不是一个人苟活,而是让小队完整地走到胜利。即便牺牲一半人,剩下的三个人也一定要归队。

很多人以为,归队是汤德远完成对老排长的承诺,带人回抗联大部队。但看完整个结局才发现,这个归队,其实层层叠叠背负着不同的意义。

对鲁长山来说,归队是初心。无论走散多久,队伍总要完整,哪怕完整的是一个精神。

对老山东来说,归队是信仰。他不怕死,只怕兄弟们散了。

对田小贵来说,归队是救赎。哪怕黑暗折磨至身心皆残,他仍旧要回到这支队伍。

而对汤德远来说,归队就是必须带回兄弟的血和骨,不能让他们白牺牲。

所以最后,他才会豁出去绑肖铁林、炸军火库。他要证明,这些牺牲不是白费的。这就是带队归来的真正含义。

鲁长山死了,但他的精神没死。

大结局里,万福庆之所以能挺到新世界,其实靠的也是鲁长山教给他们的东西:忍耐,坚守,别丢掉人心里那一点火。高云虎能在松林镇重新立足,也是因为身后一直有这份力量支撑。

最动人的一句,是田小贵曾经和鲁长山说,下辈子想当亲生父子。那一刻,我们就知道,这个老排长不仅仅是战友,更是这一代孩子们的爹。他身上背负的,不只是仗,而是那一份牵引整个小队活下去的责任。

这也是鲁长山牺牲后,汤德远非得带队归来的原因。因为带回来的不只是人,也不只是胜利,而是鲁长山的精神。

三死三活,这是结局最残酷的设定。

兰花儿以母亲的身躯撑住孩子,留给我们的是眼泪;老山东在见证胜利之前就离开,留给我们的是遗憾;田小贵用命反杀川野,留给我们的是震撼;鲁长山断后牺牲,留给我们的是背影与沉重。

可另一边,高云虎回了家,万福庆迎来新生,汤德远真正站起来。这种鲜明的对比,就是作品要传达的:胜利不是一场童话,而是一场血与火的交换。有人死了,有人活了,可最后走下去的每一步,都是牺牲换出来的。

《归队》到最后,为什么观众哭得那么厉害?不是因为反转多,而是因为每一份牺牲都让人心疼,每一份活着都让人心安。

鲁长山的牺牲,看似是个结局,其实是汤德远真正觉醒的起点。他终于理解,归队不是个人选择,而是队伍的责任。有人倒下,就要有人带回去。

这也是《归队》最大的意义。胜利不是大团圆,而是有人流血,也有人归来。

而鲁长山,正是那个让这一切成立的基石。

汤德远带队归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老排长的托付

来源:影探阿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