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花儿来不及哭泣。她抱起襁褓中的孩子,继续在枪林弹雨中奔跑。前有江水拦路,后有日寇追击,这是《归队》第18集最让人心碎的一幕。
冰河上的诀别,一位抗联母亲最后的希望与牺牲
“下辈子我们还做夫妻。”小白马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完这句话,永远闭上了眼睛。
兰花儿来不及哭泣。她抱起襁褓中的孩子,继续在枪林弹雨中奔跑。前有江水拦路,后有日寇追击,这是《归队》第18集最让人心碎的一幕。
当她最终被子弹击中,倒在乌苏里江的冰水里时,她用最后力气将孩子放在一块浮冰上,奋力一推。孩子随着水流渐渐漂远,而兰花儿则缓缓沉入江底。
这一刻,无数观众屏住呼吸:这个不满周岁的婴儿,最终能否活下来?
01 剧情细节,暗示悲惨结局
在《归队》最新的剧情中,纯爱战士小白马和抗联战士兰花儿双双下线,留下了孤苦无依、生死难料的儿子。
兰花儿在牺牲前,无奈把孩子放在了一块大冰块上,在推开冰块的同时,她自己慢慢沉入了江底。
注意这两个关键细节:一块冰块而不是木板,以及孩子被裹了一大包的衣服。
有分析指出,活着的人是有体温的。冰块跟衣服混在一起,衣服终究会被冰块浸湿。在乌苏里江的寒冷江水中,用不了多久,孩子的衣服将会全湿,最终肯定会被冻死。
更令人揪心的是,冰块也会随着孩子的体温而慢慢融化。一旦冰块融化,整个人就会慢慢沉入江底,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02 历史视角,抗联精神的残酷写照
《归队》这部剧,本想表达的是这些东北抗联战士,虽然被日本鬼子打散了,但人散心不散。
每一个革命战士都想着要归队,要找到大部队,跟着大部队去打鬼子。而这种“归队”精神,也正是剧名的由来。
兰花儿一家不是个例。那个年代,许许多多这样的家庭都为抗联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每位抗联战士,都把生死抛之脑后,他们知道自己随时会牺牲,但是心中强烈的信念打败了所有的恐惧。
有斗争就有牺牲。兰花儿即便是死,也要朝着归队的方向死。而兰花儿儿子最终也死在乌苏里江,才是最真实的点剧之笔。
03 后续剧情,没有出现的希望
鲁长山抗联小队撤到苏联后,教导旅首长专门安排赵排长回去寻找失散人员。
赵排长来去两个来回,找回了不少失联的抗联战士,但却一直没有小白马、田小贵和兰花儿他们的消息。
赵排长是老抗联了,熟悉当地的情况,并且还有老猎人等帮着打听消息。兰花儿的孩子,如果被附近的乡亲们救了的话,赵排长应该能得到消息的。
也就是说,兰花儿的孩子,大概率已经不在了。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还在吃奶,如果真没了,太让人心疼了。
04 历史真相,抗联牺牲的沉重代价
《归队》中兰花儿孩子的命运,其实是整个东北抗联牺牲精神的缩影。
东北抗联人数最多的时候,有3万多人马,撤到苏联后,只剩下300多人了。抗联教导旅虽然做了一些扩充,但也只有1000人。
14年艰苦抗战中,抗联牺牲的师级以上指挥员超过百人,其中军级以上指挥员超过三十人。
纵观世界战争史,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在14年的艰苦战斗中,主要创建人和高级指挥员超过大半数壮烈牺牲。
也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无论是总指挥还是普通战士,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
05 母爱与大义,兰花儿的两难选择
兰花儿奔向江边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出于两个字的信念——归队。
在与大部队分开后,老山东曾与二驴子在乌苏里江西岸等了小白马和兰花儿整整一个晚上。当时老山东说过,花儿、小贵他们一定会赶过来,他们都知道转移的路线。
和云虎的犹豫不同,花儿始终是个坚定的抗联战士。她无论何时何地,都以归队为目标。即使是在葱山的日子里,她也从未放弃过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念头。
这一次全排战士整体撤入苏联境内。兰花儿十分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及时渡江、追上队伍,长此以往,必将彻底失去与队伍的联系。
毕竟,异国他乡不同于白山黑水,一旦与组织失去联系,今后几乎再无归队的可能。因此,即使天寒地冻、江水刺骨,兰花儿也要沿着既定路线渡过乌苏里江,重回组织的怀抱。
06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抛开归队的意愿不谈,兰花儿的渡江,既是信仰召唤,也是走投无路。
作为抗联的战士,兰花儿了解鬼子的残忍。日本人在东北的国土上,一向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兰花儿之前在逃亡的路上,就险些被鬼子的小兵侵犯。
如今,小白马舍身成仁、大部队无处可寻,兰花儿的前路漫漫、注定凶险。如果再次和鬼子狭路相逢,她注定会成为倭寇亵渎的玩物。
江水虽冷,却比落在鬼子手里干净。此时的兰花儿,依然保持着清醒和冷静——与其被鬼子当作战利品羞辱,倒不如拼死一搏,兴许还能够找到一条生路。
更加重要的是,和此前险些被鬼子羞辱不同,这一次的兰花儿,不只是英雄无畏的战士,更是舐犊情深的母亲。
日本人十面埋伏,兰花儿一筹莫展。此时的她,怀里抱着几个月大的儿子,身后则是穷追不舍的日寇。奔向江边,是她出于母亲本能,为绝境里的儿子,寻求最后的一线生机。
近在咫尺的对岸,就是苏联的国土;江水奔流的下游,就有抗联的队伍。把孩子带到江边,把儿子放在冰面,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用心良苦。
在兰花儿看来,儿子就是小白马的骨血,更是革命队伍的火种。儿子如果能够被人救起、上阵杀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归队呢?
在我看来:历史的残酷在于,它不会为了个体的悲欢离合而改变轨迹。兰花儿孩子的命运,正是那个时代无数牺牲的缩影。
东北抗联93%的伤亡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几乎全军覆没,意味着无数的母亲失去了孩子,无数的孩子失去了父母。
我们今天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悲伤,而是为了铭记——铭记那些像兰花儿和小白马一样,为了国家民族大义,牺牲了青春、爱情、家庭乃至生命的人。
冰凉的乌苏里江水,带走了兰花儿和她的孩子,却带不走他们的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流淌,提醒着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
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
来源:雨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