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研修学院承办的“2025年全国精品电视剧创作经验交流培训班”,创新性地举办了“微茶话”活动,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平等交流、互通有无的平台,更通过40个孵化项目让人感知到最新的创作风向和产业信息,展现了电视剧行业探索多元合作的新气象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研修学院承办的“2025年全国精品电视剧创作经验交流培训班”,创新性地举办了“微茶话”活动,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平等交流、互通有无的平台,更通过40个孵化项目让人感知到最新的创作风向和产业信息,展现了电视剧行业探索多元合作的新气象。
(一)
区别于传统行业论坛的层级化结构,“微茶话活动”以平等、开放的姿态搭建了创作端、制作端、平台端的直接对话通道。包括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华策影视、陕西文投等头部平台和制作机构,携《名提》《泰坦无人声》《阅后即焚》《丽人行》等40个孵化项目亮相,涵盖涉案剧、科幻剧、悬疑谍战、历史传奇等多元题材。
制作公司及地方广电局推荐企业,如上海拾上影视文化(《三七》《吃南瓜的人》)、上海梆板文化(《五爱街姐妹》《鹊刀门前传》)等也积极参与,形成“大平台赋能+团队创新”的协同生态。
“微茶话”活动是本次培训的一大创新点,在这个平台上,制作公司、编剧、导演和平台方能够直接对话并洽谈合作。
显然,这种交流方式构建起去中心化的对话场域,消除了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垄断与信息不对称。诸多制作公司与平台代表纷纷表示,通过“微茶话会”,很短的时间与多位编剧达成合作意向,效率远超传统渠道;有的项目更是在活动中获得平台方对剧本修改的实操建议,并探索联合开发可能性。
这种“零门槛”对接,既为中小团队提供了展示机会,也为平台与制作方节省了筛选成本。
(二)
从孵化项目看,在“广电21条”政策的激励下,电视剧行业正加速突破类型化窠臼,探索更具现实意义与创新性的创作方向,题材更加多元,制作更加精良。
比如,现实题材方面,如芒果TV创作的30集电视剧《她守护者》,聚焦女性权益保护案件,具有极强的社会话题性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生动刻画了妇女儿童案件办案组群像,展现了检察官们恪尽职守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则刻画了以“她”为代表的女性群体,展现了“她力量”和极具现实意义的人文关怀和思考,是通过个体视角展现集体精神力量的典型案例。
再如,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五爱街姐妹》,以“年代感+女性创业”的稀缺题材组合,彰显了“时代浪潮下的个体命运”的主题厚度;同样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你好!贾老师》,则是非常少见的关注中国基层体育教育题材,展现了一名普通的体校女教练,如何带领学生们克服困难、披荆斩棘、勇夺冠军的励志故事。
而陕西文投影视出品的《护宝档案》《我的烟火长安》等则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域文化传承;《我不是死神》通过聚焦“器官捐献协调员”群体的职业环境,展现医务工作人员的真实工作状态,彰显了“人道博爱”的主流价值观。
科幻与悬疑创新方面,虎鲸文娱集团优酷出品的《泰坦无人声》以中式太空惊悚重构科幻叙事;上海腾讯企鹅影视出品的《阅后即焚》,尝试“暴雪山庄+罗生门”结构重塑谍战经典,体现技术赋能下的类型融合。
公检法题材方面,爱奇艺推出的《名提》系列,是非常稀缺的题材,展示了预审员这一荧幕上从未展现的警种风采;芒果TV出品的《刹那》,展现了案件中正邪两主角的人生,以极致情感张力、鲜明社会议题和浓郁地域风格,打造新派社会悬疑剧;由著名编剧赵冬苓操刀的法医刑侦题材《法医荣誉》,聚焦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展现我国刑侦技术迭代更新历程。
还有包括古装剧、微短剧与网络故事片相关项目的探索,正向呼应了“广电21条”对灵活时长、垂直题材的倡导;网络故事片单元的筹备则瞄准国际传播需求,探索迷你剧形态。
这些项目折射出行业从“流量焦虑”向“价值深耕”的转向,正如编剧王三毛在培训中强调的,“好作品需经得起时间检验”,创作需回归文学性与人性挖掘。
(三)
严格来讲,“微茶话”活动不仅是项目展示平台,更是政策落地的试验田,活动呼应了“广电21条”对剧本中心制、题材结构调整的倡导。
其中,在题材导向方面,推动现实、历史题材成为项目孵化主流。例如,军事题材专家陈传刚在培训中强调“强军题材需贴近官兵真实生活”,而《名提》等涉案剧则通过专业领域叙事规避猎奇化倾向。
国际传播探索方面,包括网络故事片单元的设立,旨在通过高概念、强叙事的短剧形态,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对此,平台代表透露,此类项目将优先对接海外流媒体渠道,尝试“本土化改编+全球发行”路径。
“微茶话活动”的成功,推动了电视剧行业生态重构,通过定期举办类似活动,可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减少“闭门造车”现象;与此同时,从政策解读、创作培训到项目孵化,可以说实现了从“单兵突进”到“生态共建”的全新尝试。
从现实层面来讲,“微茶话活动”如同一面棱镜,当平台与制作方围坐共商、编剧与演员跨界碰撞,行业正在打破资源孤岛,构建更包容、更具活力的创作生态。
很多编剧、导演感慨,“这里没有甲方乙方,只有对好故事的共同追求。”这或许正是中国电视剧破局的关键——在政策引领与市场规律的双重驱动下,让创作回归本心,让价值穿透屏幕。
来源:广电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