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脸僵,一个挤眉弄眼,两人拖垮36集抗日大剧,李乃文也救不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6 19:12 2

摘要:为何会有这样一种现象?电视剧刚开始还让人有点期待,可是人物一亮相,那点兴致像气球一样消了。

为何会有这样一种现象?电视剧刚开始还让人有点期待,可是人物一亮相,那点兴致像气球一样消了。

《归队》上映,演员李乃文演得很“对味”,但主角换成袁姗姗和陈靖可,评价就没那么高了。

李乃文的表演,用“用心”两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他的角色情绪变化有分寸,细节到位,看得出来是个有经验的戏骨

但问题来了:袁姗姗演的兰花儿,一出场,观众先盯住了她的脸。

剧里兰花儿是个英勇的抗联女战士,按理来说应该很接地气。实际效果却让人生出疑问——战争环境里的人物,脸为什么像精修照片?

剧中有一段,袁姗姗抱娃过河,还受了伤,但脸部依然“很精致”。观众一下子跳戏:大家都在挨苦受罪,怎么你面不改色?

袁姗姗早年前的作品风格不一样,一双大眼睛、方脸型,笑起来很有感染力。不少人因为“宫锁珠帘”里的她留下好印象。

但如今“瓜子脸、嘟嘟唇”,加上科技感双眼皮,出现在抗日剧里总觉得和角色气质“合不来”。

演技其实有进步,哭戏里能看出她的投入。可偏偏脸部肌肉比较僵硬,情绪到了,镜头拉近还是缺点“生活感”。

不少人感慨:“历史背景下的女战士,顶多是朴素和坚强,容不下高科技的美颜。”

陈靖可本身条件不错,有体育背景,演检察官时形象很正气。但这回在剧里,总让人觉得情绪不到位。

他为角色晒得更黑,牙齿也做旧,衣服都是尘土。可表演的细节,没和外表一样达到“入戏”的感觉。

要演分离戏时,本应展现那种割舍不下的感情。可陈靖可台词有点生硬,表情偶尔是僵住,不然就是用力过猛,像在表情包学表演。

观众看到老演员李乃文一边抒情,一边对比陈靖可的呆板脸,总觉得节奏不对。

陈靖可之前因“超进行全运会”出圈,体育项目做得很好。出演正剧检察官,仪式感十足。偏偏遇上角色难拿捏,就难展现过去的优点。

他身上的努力观众看得见,角色却没有“活”过来。努力和演员本身的条件,有时真不能完全画等号。

胡军、李乃文等老演员,把角色演得很有人情味。他们不光台词自然,就连小动作和情绪递进也很得法。

这种差距让观众一对比,就更挑剔新演员的短板。

对演员来说,角色合适比妆容精致重要得多。自然的表情和真实的情绪,才能把观众拉进故事里。

当表情和人物状态不搭,观众也很难代入情节。而且抗日剧题材本身要求演员情感“真”。

有些演员因为剧本或形象的改变,演技就不如以往自然。袁姗姗的“宫女”到“战士”之间,气质断层太大。

新演员面对“大制作”,压力肯定有。但越是大题材,越考验演员细节处理和状态还原。

一部好的群像戏,每个人物都要有自己的亮点。老戏骨能把角色立住,新演员得想法设法与其协调,否则就容易对比出短板。

有演员靠“拚劲儿”也很重要,但角色形象要对路。

大家在看剧时其实会特别留心细节。谁演得真,谁只是“用力”,一目了然。所以在演艺圈,“适合”比“漂亮”有时更重要。

演技与角色贴合,有时比单纯的外在修饰还管用。

最终,演员要让人看到“人”,而不是一个精修出来的面孔。哪怕不是脸蛋最好的演员,只要能让观众共情,那就是一台好戏。

“《归队》就像一面镜子,见证了演员选择与角色合不合拍的重要性。”

谁该为角色负责,谁能凭演技服众,观众都能看明白。变化和挑战固然可贵,可本色出演才是感动人心的关键。

来源:小圆观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