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人心计》,竟藏了10位未来顶流?于正选角眼光太毒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8 21:59 1

摘要:15年后回看《美人心计》,于正用一张片酬不到两千万的牌面,把10个日后能撑起半壁娱乐圈的年轻人打包上桌,这手牌现在值多少钱,算得清吗?

15年后回看《美人心计》,于正用一张片酬不到两千万的牌面,把10个日后能撑起半壁娱乐圈的年轻人打包上桌,这手牌现在值多少钱,算得清吗?

2009年剧组开机时,林心如已经靠《还珠格格》红了十年,片酬最高,拿的是女一合同。

于正把她放在窦漪房的位置,不是因为她便宜,而是她自带“国民度”保险,观众一眼就能认。

这个操作把项目风险压到最低,电视台先付了首轮播放费,资金立刻回流。

紧接着他把杨幂塞进女二莫雪鸢,那时杨幂刚演完《仙剑三》,热度刚冒头,片酬只有林心如的三分之一。

于正看中的是她微博粉丝涨得飞快,年轻观众肯为她熬夜追剧。

数据说话:杨幂2009年微博粉丝200万,到2011年破1000万,翻五倍,正好赶上《宫》播出,流量变现无缝对接。

王丽坤的聂慎儿更狠,角色下线那集收视率破3,观众边骂边哭。

于正签她时只给了五集片酬,却让她连演双胞胎,镜头量翻倍,话题直接爆。

这一招省下演员成本,又把戏份做满,电视台乐得加钱买后续。

罗晋、冯绍峰、何晟铭当时都是“半熟脸”,片酬低,于正让他们轮流跟林心如对戏,等于给新人免费上大师课。

剧一播完,罗晋片酬涨十倍,冯绍峰直接冲进电影圈。

于正没多花一分钱,却给每个人递了梯子。

再看幕后,于正那时刚成立工作室,缺的是长期饭票。

他把一群潜力股攒在一部戏里,等于一次性签下一批未来代言人。

剧播完,杨幂、王丽坤、罗晋接连签了他的后续项目,工作室估值跟着水涨船高。

2011年《宫》用原班底,收视破2,广告收入两亿,于正把《美人心计》攒下的人脉直接套现。

这套打法后来被各大平台学走,选秀、耽改、古偶全是同一逻辑:先低价锁人,再高价卖出。

观众当年看到的是宫斗,资本看到的是期货。

于正赌的是人性——新人要出头,老人要稳位,平台要内容,他只做中间那道缝,把三方需求拧成一股绳。

现在回头看,那10位演员里出了3个一线、4个二线、2个电影咖,只剩一个退圈。

换算成今天的市场价,这张名单能撑起三部S+大剧的投资。

于正没靠特效、没靠IP,只靠算准了每个人的时间差。

有人说是运气,可同期其他剧组也用过新人,能凑齐这副牌面的只有他。

区别在细节:杨幂进组前,于正让她每天跟表演老师练眼神;罗晋的台词节奏不对,他直接删了二十句废话,让角色靠动作说话。

这些动作在通告单上只是几行字,却决定了演员十年后的饭碗。

于正把“捧人”做成了算法,数据、片酬、观众情绪全算进去,误差极小。

更狠的是,他提前两年布局。

2007年《胭脂雪》试水,2008年《锁清秋》练手,到2009年《美人心计》直接放大招。

每一步都在测试观众对新人脸的接受度,像做实验一样调配方。

别人拍戏为了回本,他拍戏是为了攒人。

现在平台抢流量抢得头破血流,用的还是他当年那套:先低价锁潜力股,再用大项目抬轿子。

15年过去,观众还在回味窦漪房的权谋,资本却在复盘于正那笔账。

一部剧捧红十个人不稀奇,稀奇的是这十个人后来都成了摇钱树。

于正没封神,只是比同行早看一步。

今天古偶流水线批量造星,却再没人能复制这张名单,因为市场已经不给低价试错的机会。

当年那批演员现在片酬加起来能买下半个横店,可他们最值钱的角色,还是于正给的那一次。

到底是于正眼光毒,还是娱乐圈后来人太懒?

来源:山中邂逅清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