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在《父母爱情》的江家,长子的经本最难解。江卫国一身军功耀眼,为何却成了孝顺榜上垫底的儿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在《父母爱情》的江家,长子的经本最难解。江卫国一身军功耀眼,为何却成了孝顺榜上垫底的儿子?
江家客厅的灯光下,安杰轻轻抚摸着全家福,指尖停留在长子江卫国的脸上——那位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的身影。
她是多么为他骄傲啊! 然而,当安杰卧病在床,床头柜上的药瓶空空如也时,她最“有出息”的孩子却在千里之外的军事演习现场,对母亲的病痛不闻不问。
江家老大江卫国,按说应该是与父母最亲近的孩子。当兵前江德福带他打靶、拍全家福,什么好的都先紧着他。但令人心痛的是,童年时期埋下的隔阂,成了母 子关系中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那个特殊年代,安杰的“资本家小姐”出身常常被人议论。江卫国作为长子,听得最多,不知不觉中也觉得母亲的身份不光彩,甚至有点瞧不起。
他不止一次与安杰顶嘴,还警告她“说话注意点”,生怕母亲给家里惹麻烦。安杰心中的委屈无人能诉,只能向丈夫江德福哭诉:“连孩子都对我指手画脚。”
如果说童年时期只是埋下隔阂的种子,那么白红梅事件则是彻 底撕裂母 子关系的导 火 索。
江卫国带着白红梅回家,是奔着结婚去的,满以为父母会同意。没想到安杰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个唱戏的姑娘,当面没给好脸色,话里话外全是嫌弃,最终把人家气走了。
江卫国觉得母亲管得太宽,连自己的婚事都要插手,于是与安杰大吵一架。他甚至向父亲抱怨:“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妈?”还替江德福抱不平:“爸忍她这么多年真不容易。”
这场冲突后,江卫国收拾行李去宾馆住。当晚江德福来开导儿子,让他理解母亲也许只是“还没做好当婆婆的准备”。年轻人看着苍老的父亲,竟然脱口而出:“爸,你真可怜!这辈子怎么过的啊?”
江德福先是一惊,随后莞尔一笑。这笑容背后,是只有他自己才懂的幸福。
物质匮乏时期的伤痕,最 能揭示亲情中的暗裂。
在那个全家数月不知肉味的年代,一块肉是多么珍贵可想而知。然而少年江卫国却偷偷把肉喂给了老 丁家的狗。
被质问时,少年倔强地抿着嘴,眼中充满了对狗的怜悯,却没有一丝对饥肠辘辘的家人应有的愧疚。他那所谓的“博爱”,唯独遗漏了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
这种对动物的感情超越对家人关怀的现象,并非偶然。它暴露了江卫国内心对家庭的疏离感,以及对父母关爱的缺失。
成年后的江卫国在孝道的考场上,依然交出了令人失望的答卷。
当江昌义突然上门认亲,安杰的世界几乎崩塌时,江卫国却异常冷静。他不仅迅速接纳了这个“大哥”,还在母亲愤然离家时轻描淡写地安慰江昌义:“别多想,妈就是太矫情。”
对母亲痛苦的漠视,到了令人心寒的程度。
成家后,江卫国更加忙碌于自己的事业,逐渐将父母抛在脑后。只有在父亲八十大寿这样的重大场合,才勉强唤起他一丝亲情。
江卫国一生的军功章可以装饰父母的虚荣心,却无法为他们带来真正的陪伴和温暖。
当安杰住院的消息传来时,江卫国的反应远不如听到军事演习通知那样积极。而在江德福腰疾复发时,守在床前细心按 摩的,是江卫民那双粗糙的手。
最伤人的不是无 能的陪伴,而是刻意的疏离;最痛心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情感的贫瘠。
相比之下,江家其他子女的孝道在岁月中闪闪发光。江卫东远在他乡,但电话里的问候从未间断;江亚菲像守护天使般细心照料父母的每一个需求;江亚宁每当父母生病时,总是第 一时间赶来照顾。
即使是曾经被批评为“啃老”的江卫民,最终也和妻子一起经营茶馆,成为父母晚年的坚实支柱。
当安杰站在养老院阳台上眺望远方,她或许终于明白:那一排排军功章永远无法温暖寂寞的夜晚。
而那个曾被视为“没出息”的小儿子,此刻正端着一碗汤轻声询问:“妈,温度合适吗?”
孝道的真谛,从来不在光鲜的荣誉上,而在那点点滴滴的日常关怀中。
来源:在森林搭建鸟巢的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