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月的时候,游本昌在节目里笑眯眯地说,要拍“济公短剧”,塑造一个能陪伴年轻人的“济公爷爷”。
你说,一个92岁的老爷子,图啥呢?
六月的时候,游本昌在节目里笑眯眯地说,要拍“济公短剧”,塑造一个能陪伴年轻人的“济公爷爷”。
当时好多人一听,哎哟是不是老爷子要重新披上那件破袈裟、摇起那把破扇子?
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压根不自己演。
新鲜吧?九月九号,他女儿游思涵在《君品谈》里把话说明白了。
游本昌不但不演,还要彻底退居幕后,让新人演员来挑这个大梁。
他自己呢,就负责把舵,盯着那个魂儿不能丢。
济公精神到底是什么?是助人向善,是“跟所有大小娃娃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话从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嘴里说出来,一点不违和。
他是真想把济公变成现在小孩们自己能看懂、愿意靠近的一个身边人,而不是停留在八十年代记忆里的那个神话符号。
而且他们父女俩特别清醒,游思涵说得直接:咱不图复刻当年的全民狂热,能影响一批人是一批人。
哪怕只有百分之十的观众被触动,这件事就值了。
你听听,这年头还有几个做内容的人敢这么说?
大多数片方开口闭口都是“爆款”、“破圈”、“用户规模”,他们倒好,甘愿只影响“能影响的人”。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次商业操作,更像是一场文化实验。老爷子挑了个最时髦的载体——竖屏短剧,也就是我们天天刷的那种手机视频。
他可能自己都不一定天天刷抖音快手,但他知道年轻人活在哪里。
他就想把济公的精神,塞进这个最流行、最碎片化的容器里,轻轻推到你们面前。
想想也挺感慨的,游本昌都九十二了,绝大多数人到这年纪,想的都是平静、休息、健康第一。
他却选择再一次跳进浪潮里,忙活一件结果完全不确定的事。
你说他图名?济公之名早就家喻户晓。
图利?他们自己都说了“社会价值优先”,商业回报没抱太大期待。
想来想去,只能归结为一种使命感和一种纯粹的爱。
他演了济公,济公也成就了他。
过了大半辈子,他还是放不下这个角色,放不下这个角色背后那种乐观的、向善的、逍遥的精神。
他怕这种精神断了,怕年轻人忘了,所以非得用现在的语言,再讲一遍。
而且他特别明白,经典要想活下去,不能光靠重复,你得创新,得让它重新生长。
所以他不出演,让新面孔来;他不拍长剧,拍短剧;他不讲老故事,而是提炼出那个内核——“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听起来特别朴素,但那就是济公最本质的人间气。
说真的,现在有多少IP翻拍是真正奔着“传承”去的?大多数不过是消费情怀,安全地赚一波眼泪和票房。
游本昌这个短剧计划,反倒让人看到了一种笨拙的真诚。
他知道时代变了,观众变了,传播的方式也翻天覆地了,那他就要用这个时代的方式,再来试一次。
成败现在谁也不知道,或许年轻人就爱看,或许根本没人买单。
但我觉得,游本昌这个名字站到背后,这件事就已经成功了八九分。
他是在用自己最后的时间,给济公这个IP,搭一座通向新观众的桥。
桥架不架得成,不知道。但这份心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你说呢?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