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到了易弋这个阶段,她已陷入孤苦无援的境地。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等待失踪五年的丈夫,还因“国民党官太太”的身份丢了工作。
如果说前十集,易弋的姑姑林斯允从国外回来,经历了父亲去世、哥哥欠赌债、母亲要断绝关系、林宅保不住的困境。
但至少还有爱人程敖、朋友沈奕群,这两个有腔调的男人护着她,帮她实现理想,开了妇产科医院。
可到了易弋这个阶段,她已陷入孤苦无援的境地。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等待失踪五年的丈夫,还因“国民党官太太”的身份丢了工作。
她没有积蓄、没有房子,还处处被杨学安和小姑子周云清针对。小姑子因她爱喝咖啡,又以她在日记里记录苦闷情绪为由,让她向组织“自首”;杨学安则捕风捉影,称易弋接私活,并没收了她的缝纫机。
总之,他们认定抓到了易弋的“罪证”,觉得她没改造好,身上还保留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与杨学安、周云清上纲上线、自带优越感的“高高在上”不同,易弋身上也有“高冷”的一面。
就像她和丈夫共同的朋友傅子和说的:“你丈夫是反动派,你是小资知识分子,离人民群众还有一段距离。”
这种“距离感”,恰恰成了他们矛盾的导火索,让易弋的处境愈发艰难。
阶级立场不同
在杨学安非黑即白的认知里,不是同志就是敌人,不是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不是进步就是反动。他仅看一眼,就把易弋定性为“国民党官太太”。
他还每天跑到居委会捕风捉影,听了易弋房东张桂花的谗言,说易弋和她谋划商业计划,后来又在易弋房间搜到一台缝纫机,便更笃定她接私活卖衣服。
虽然杨学安的做法有问题,但他本质上是个满腔热血、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他为了工作加班加点,甚至母亲病重、临终前都没回去见最后一面;办完母亲丧事后,也来不及悲伤,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可这份热忱,被狭隘的观念裹挟,让他很容易自以为是,将“揪出资产阶级尾巴”等同于“做贡献”,却在不知不觉中,以“正义”的名义伤害了无辜的易弋。
情感表达不同
小姑子周云清急于站队,想和“有问题”的哥嫂划清界限,甚至通过批评易弋来证明自己的进步与忠诚。
在周云清看来,得知哥哥是地下党后,她扬眉吐气,便让易弋把哥哥的事迹讲出来,希望借此感染更多人。
在她的逻辑里,易弋配合就是思想进步,不服从就是顽固、矫情。
当她听到易弋说“我对你哥有心理预期”,瞬间爆发:“你是预期我哥死了吗?你也不哭、也不难过,到底爱不爱我哥?”
但周云清并非冷漠、对易弋毫无感情之人:得知杨学安要查易弋接私活,她赶紧让易弋收拾东西离开;易弋被傅子和的三个老婆误会时,她直言“易弋不是勾引别人老公的人”,还抡起花瓶护嫂。
可她和易弋处理感情的方式截然不同:周云清热烈外放,易弋内敛含蓄。周云清想让易弋思念哥哥,便把遗照放在易弋卧室的床头柜,用自己的标准强求她。
而易弋表达爱意的方式,是把和爱人喜欢的唱片小心收好,将思念藏在心底。她不愿反复讲丈夫的事迹,不是不骄傲,而是怕撕开思念的伤口。
写到最后,说到底,易弋也不是完美的“受害者”。她身上有被诟病的“高冷”,面对杨学安的猜忌、周云清的指责,她辩解过,却发现“鸡同鸭讲”,于是选择沉默。
可在别人眼中,这份沉默成了“傲慢”,可实际上,她的“不妥协”,是在孤立无援中,给自己留的一点体面。
好在文朴文部长看得通透,点破了矛盾的本质:杨学安的“激进”脱离实际,周云清的“站队”失了温度,易弋的“沉默”少了沟通,他们都不是绝对的“对”或“错”,就像现实中,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生一样。
《足迹》这部剧中的每个人,在那个大环境下,都带着自己的局限。不过,也正是这份“不完美”,让角色更有了立体感。
来源: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