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清朝的权贵云集中枢,能被授予“配享太庙”殊荣的汉人大臣,可只有张廷玉一个。他的生存之道,在那风雨诡谲的宫廷里,是小心翼翼走钢丝,没有半点差池。他善于揣摩天子心思,明白啥时候该闪避,啥时候又该挺身而出,总在临门一脚时,给皇帝撑住那一口气。凭着这个本事,张廷玉
“我是皇上的旧臣,两朝的柱石,堂下坐的,不少还都是出自我门下的学生,你们难道连我说句话的权利都要剥夺了吗?非得把我当成外人?”
相比清朝的权贵云集中枢,能被授予“配享太庙”殊荣的汉人大臣,可只有张廷玉一个。他的生存之道,在那风雨诡谲的宫廷里,是小心翼翼走钢丝,没有半点差池。他善于揣摩天子心思,明白啥时候该闪避,啥时候又该挺身而出,总在临门一脚时,给皇帝撑住那一口气。凭着这个本事,张廷玉一点点攀上了权力高位,被雍正当作心腹器重。
可那回“九门政变”风头正紧,换作平时谁都觉得张廷玉要冲在最前头,谁料他偏偏装聋作哑。看着雍正在朝堂上被一群老臣嫌弃、而且连句话都插不进去,张廷玉竟无动于衷,这举动把满朝的人都看糊涂了。按理说,他和雍正君臣情分深厚,又正当用人之际,这会怎么变了个人似的?这其中有啥想不通的弯子?
说来也怪,我们小时候看什么宫斗剧,总觉得那些“逼宫”桥段夸大了。可当年满清王朝中,“九门议事”真像一场明牌决斗。雍正和老八胤禩之间的芥蒂,已经是写在脸上的笔仇墨怨。老八党那帮人,虽然表面功夫做得溜,背地里琢磨的,全是怎么把老四拉下马。毕竟,胤禩失了皇位,心底的怨气几年都捂不住。
老八胤禩,为何没能取得康熙的宠信?从表面看是胤禛机谋深算,其实真正的原因,和胤禩自身跑偏脱不了干系。他搞过一回“书院结社”,拉拢过一众文臣,把“兄弟八贤”弄得满城风雨,各地官员也有人暗送秋波。但这些旁门左道反倒要了他的路数。后来康熙对胤禩的敷衍和疏远,朝里不少人早摸透了。
都说江山易主必有风波,但康熙临终遗诏一出,谁还猜得出还有戏唱?雍正一落座,老八心里自然不服。偏那年北方大旱,满朝文武本已人心浮动,老八党趁机起事,联防联控,表面打着议政旗号,骨子里摆明要逼雍正低头。
其实,那天朝会上雍正是真没料到,自己点名让众臣提新政建议,反而让八爷党当众“公开挑战”。一阵唇枪舌战过后,轮番上阵的不是八爷伙计,就是窝里认得的亲党,连最讲良心的户部侍郎都被拉了队,群情激昂,就差没高喊“请皇上让贤”了。当时的气氛,别说雍正,就是旁人也觉得不寒而栗。
都说张廷玉会揣摩皇上的心思。他见惯了朝堂风云变幻,心口只有一条信条:关键时刻可不能抢头彩。其实雍正此时也忿忿不平,站在自己身边的,表面一个个忠厚,从门缝里望出去,却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唯独张廷玉沉若寒蝉,有人甚至觉得,他是不是变了心?可就在外人瞪大眼等他表态时,他偏偏一直坐着,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有人要说,他是不是在装糊涂,还是怕站错了队?其实张廷玉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不是帮不帮的问题,是分寸更难拿捏。他曾见识过比这更狠的场面。比如康熙中期“传胤礽废太子”的大案,满朝给太子撑腰的被一锅端,他就见识过高处不胜寒——太子当年身边的亲信,后来不是沦为阶下囚,就是彻底被排挤出去。那一课教得太狠了。
张廷玉知道,这种时候,谁先表态谁吃亏。君权之下,没有自主之臣。皇上真有法子,心里从不需要人嚷嚷;皇上还没把主意理顺,你倒先跳出来,不就是给自己树靶子?自己多聪明,难道看不明白满朝眼睛盯着他?他在等,等一句点头,等一个看似不起眼但足够让风向转变的机会。
事情微妙的地方在于,这会儿出头,不光帮雍正缓解压力,还得扛住“选边站”的风险。如果事情没顺下来,他先跳出来就是弃车保帅,八爷党不会放过,雍正心里也会打个结——“你到底是帮我,还是替自己争功?”
再说了,朝里那些个老臣,有的和张廷玉私交素来不错,大家彼此寒暄过年,总不能闹到撕破脸皮。你要真跟着雍正一块对老八那伙人穷追猛打,再转过头来,说不定谁就记你一笔。这年头,人情薄得比窗户纸还容易捅破。
当会场剑拔弩张,雍正气得脸发青时,想不到第一个开口的却另有其人。和张廷玉同朝多年的老同僚,曹家出身的曹九章,瞪着牛眼先来了一句:“诸位且莫忘了,咱们入朝为官,是给皇上办事!”这突来的插话,却帮雍正咽下哽在喉咙的怨气。曹九章的举动其实并无深谋远虑,却像在混乱中捅出一个缺口,张廷玉才抓住机会顺势跟进。
张廷玉没有直接对八爷党人喊话,他抚须朗声说:“诸位中不乏我学生故吏,难道朝堂之上真容不得一点公道话?”他说完后,满屋子一下静下来,谁也不敢搭腔。张廷玉话里带刺,不卑不亢,不是威胁,也是诉衷肠。你说怪不怪,这种既暖心也要命的话,只有玩了一辈子朝堂的,才敢上嘴皮一翻。雍正这才恢复气场,冷冷一扫,八爷党人也不敢再强闯。
等到会后传出结果,雍正私底下叹了口气,对十三阿哥说:“好个张廷玉,难得!”这场风波虽好似无形中瓦解,其实背后每个人的进退,都像下象棋,走一步心里都盘算三遍。
我们现在回头看,张廷玉的世故不是简单的明哲保身。他那时候知道,心急抢发就容易栽跟头;可要是装糊涂,顶多是一时安全。可惜,朝堂上谁都不能真糊涂。多少人看着他上位,咬牙切齿,但毕竟朝廷能安生多少年,全靠这种人撑起来一角天。
八爷党这回算是撞了南墙。鼎盛时期,他们老老少少能闹出多少动静谁也想不到,可一旦有人动真格,反手就能摁下去。再往后,十三爷调动兵权,雍正彻底把朝局掌控到手心。胤禩郁郁而终,也算一饮一啄有了报。
说到底,无论是雍正还是张廷玉,这类人最后的落脚点,从来都不是喊什么“大义”,而是把一摊烂泥搅和到能平稳过日子。皇帝最忌身边人争当救火英雄,这个道理,张廷玉看得明明白白。
后来关于张廷玉的议论,朝里总有人说他高情高智,也有人嫌他心眼太深,但没有人说他不识时务。等清宫沉默下来,留给后人的是几个让人回味的身影和一堆谜团。
张廷玉到底图了什么?或许他也只是希望——无论在谁家龙椅下,都别让自己沦为别人嘴上“满人狗”的那种角色。问题是,谁又敢说,自己一生都不会沦为别人棋盘上的一粒卒子呢?
来源:娱乐秀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