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确实,从《生万物》收官到现在,客厅电视快长蘑菇了,长辈嫌没烟火气,年轻人嫌没爽点,两头不靠岸。
刚把《足迹》第三集刷完,手机就弹出条推送:“开学季新剧全军覆没”。
我差点笑出声——这也太会踩点了。
确实,从《生万物》收官到现在,客厅电视快长蘑菇了,长辈嫌没烟火气,年轻人嫌没爽点,两头不靠岸。
直到这部“三代女人抢房本”的年代剧悄悄上线,才终于把家里的遥控器从娃手里夺回来。
1936年的上海,林允踩着7厘米高跟鞋冲进律师楼,一句“退婚,顺带告我爹”直接把弹幕点炸。
不是爽剧那种开挂,她真拿法律条文拍在封建脸上:母亲被族里逼嫁棺材铺,她连夜写诉状,把族老们告到法院门口跪着求私了。
最妙的是,官司赢了,她也没顺势谈恋爱,而是把洋房改成妇产科,门口挂牌“女人也能自己接生”。
弹幕飘过一句:“这姐要是活在今天,分分钟小红书百万粉。
”
洋房像个时光盒,镜头一切到1990年,屋里变成摇滚排练房,孙女在窗边偷学吉他,外婆端着茶骂“吵死了”,却顺手把电费交了。
三代人没一句说教,观众却看得鼻酸:原来“女性自由”不是口号,是外婆当年打赢官司的印章,是妈偷偷塞的吉他拨片,是孙女凌晨三点写下的第一首破词。
年代剧最怕“假精致”,这里连旗袍盘扣都随剧情暗换:1936年扣子是铜的,1950年换成布包扣,1990年干脆松两颗,风一吹,脖子是挺着的,心里是活泛的。
转头去看《黑白局》,开场三分钟就劝退。
师徒铁轨追人,师父叼牙签撂狠话,徒弟端着咖啡追贼,咖啡还不洒——牛顿看了都摇头。
更离谱的是,毒枭刚出狱就敢在火车站开毒品派对,警察局长居然只派俩临时工扫黄。
弹幕齐刷:“这铁路公安是外包的吧?
”杨旭文把愣头青演成“AI 充电式瞪眼”,每喊一次“师父相信我”,弹幕就刷一波“地铁老人手机”。
套路老旧不怕,怕的是把观众当傻子。
一个细节最致命:线人暴露被捅,徒弟冲到病房哭嚎,下个镜头他就跟师父在烧烤摊撸串,像刚才那条人命是剧情NPC。
观众不是不原谅穿帮,是不原谅“你把我的眼泪当KPI”。
平台数据显示,《足迹》开播三天,40岁以上用户占比飙到38%,而《黑白局》的同一指标不到12岁——基本就是开着当背景音,连倍速都嫌耗电。
说到底,观众现在要的不是“新题材”,是“真情绪”。
年代剧拍好了,观众自动把家里的老照片翻出来对照;刑侦剧拍拉了,连警校生都羞于认领。
短视频把大家的耐心切成15秒,长剧要是还在用十年前的模板,就只能沦为“陪爸妈洗碗的声音”。
下次开机前,编剧先问问自己:如果这集是我妈在看,她会不会在厨房偷偷抹泪?
如果是我妹在看,她会不会截图发闺蜜群?
答不上来,就别怪遥控器翻脸无情。
对了,《足迹》今晚更到千禧年,孙女把洋房抵押办网站,外婆拄拐去银行拍桌子:“我孙女不偷不抢,为啥不给贷款?
”我赌这条又会爆。
要是真爆了,记得回来留言:你愿意把老家的老宅,拿来换谁的梦想?
来源:溪水里摸鱼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