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主就只有冷酷无情的剥削?如果是这样,就很难理解这个制度能够延续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在以某种形式存在。还原地主人性的真实一面,正是央视正在热播的《生万物》现实意义所在。
地主就只有冷酷无情的剥削?如果是这样,就很难理解这个制度能够延续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在以某种形式存在。还原地主人性的真实一面,正是央视正在热播的《生万物》现实意义所在。
看到现在,最精彩的还是第一集。我看完第一集,就把全剧要说什么都看明白了。后面的集数只是让故事鲜活起来,看起来更完整。
村里每个人都觉得有地主、有雇农是天经地义的,有人富、有人穷是自己的命。地主招人恨,但最主要的不是恨,是羡慕和嫉妒,人人都想自己成为地主。
怎样才能成为地主?比别人更有头脑,付出更多艰辛,更勤俭,心也更狠才行。老地主虽然家财万贯,却坚持天天自己捡粪,甚至大冬天盯着一个孩子拉屎,跟一条狗抢那一坨屎,不嫌脏臭,不等屎冻硬就抢到自己粪筐里。
土匪抢了自己家正要出嫁的姑娘,说明了只要在规定时间给赎金就还人,否则就给新娘子开苞,但无论全家人怎么要死要活的求,老地主就是不卖地。平时再娇惯的女儿,在与“家不能散”发生碰撞时,贞洁、清白甚至生死都变成次要的了。老地主第一个关心的是地不能丢,宁肯姊妹易嫁,直到地保住了,看到女儿跑回家,老地主首先关心的还不是女儿的生死,而是“被马子祸害了吗?”
面对屏幕上老地主女儿的绝望和痛哭,在身边一起观看的老伴儿一边抹泪,一边骂她狠心的爹(老地主),一边笑。之所以不由自主的笑出来,主要是剧情的发展戏剧性太强,对比太强烈,荒诞到悲剧成了喜剧。
荒诞吗?背后的真实戳人心。在那样的制度下,土地和礼法是捆绑农民的两根绳索,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吃饭和脸面,谁能挣的开!
只顾吃饭不讲脸面,被人恨招人骂,讲礼法被人爱受人夸。但脸面不能当饭吃,在两者冲突时,脸面必须让步给吃饭,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背后真相的中心只有一个:土地。这一点,即使在孔孟之道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
本来要嫁给自己爱也爱自己等了三年门当户对的男人,一夜之间命运反转,心甘情愿的嫁给了穷小子。原因是有土匪,生在乱世,这正是那个天翻地覆时代的现实,也是隐喻。
老地主的地被分了,能不绝望仇恨吗?穷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是真正的翻身了,能不欢天喜地吗?
地主的女儿一夜失去的,因为天变了反而因祸得福,这不能只用命来解释。
共同成为一样的地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几千年的历史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发展的。在年景好的时候,尚能继续;天灾人祸,揭竿而起,推倒再开启新一轮循环。就像庄稼一年一收,无限循环,要改变何其难啊!
制度设计要适应人性,村里的地就那么多,谁能成为地主,自己去争吧。“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自然界生存法则如此,高度智慧的人类也只能这样吗?
分田分地,集体道路,新社会的实验要改造人性,前无古人。再次分地,又不能走回过去,新的道路在哪里?
你我都在其中,谁也逃避不了。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使命,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责任。命不由己,命就在自己手里。
我们都是小人物,随时代大潮沉浮;我们也都是弄潮儿,也会发出自己的声响。
历史总在看似循环中获得新的发展,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新节点上了吗?
一部电视剧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剧是现实的投影,只看成剧就不靠谱了,您看懂了吗?
来源:玉见国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