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后成为2025年度的现象级爆款,也让这位笔耕不辍、创作力旺盛的作家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赵德发最新长篇小说《大海风》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9月6日下午,作为青岛文学馆开馆十周年暨全国作家
早报9月7日讯 根据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后成为2025年度的现象级爆款,也让这位笔耕不辍、创作力旺盛的作家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赵德发最新长篇小说《大海风》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9月6日下午,作为青岛文学馆开馆十周年暨全国作家交流系列活动的首场,“《大海风》和当代文学形象的现代化再造——赵德发新作研讨会”在青岛文学馆成功举办。作家赵德发、本书责任编辑兴安与多位学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海风》历史叙事中的当代精神,挖掘海洋文明与现代性之间的深刻联系。
从荧屏热剧到文学新作
《生万物》的热播让赵德发再度走进公众视野,但这并非他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此前,根据其小说《经山海》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也曾赢得观众好评。这位70岁的作家在采访中坦言:“《生万物》是我40岁时完成的作品,如今70岁看到它被搬上荧屏并获得成功,确实超出预期。”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生万物》通过呈现上世纪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迁,深深打动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赵德发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原著与剧集所呈现的,都是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缱绻深情,以及新一代对土地的理性告别,“这是一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史。这段历史值得被铭记,也值得被重新思考。”
然而《生万物》的成功并未使赵德发沉浸于喜悦之中,他很快投向了更广阔的创作世界。新作《大海风》将背景置于20世纪上半叶,书写中国北方的渔业与航运史,聚焦青岛、上海、大连等港口城市。小说通过渔家子弟邢昭衍立志实业救国、努力发展民族航运却因外敌入侵而事业夭折的故事,折射出人海关系的纠葛、时代风云的变幻与人性善恶的博弈。
赵德发“从山岭到海洋”的人生轨迹,也直接影响了其创作题材的转变。“我的人生是从山区走向海洋,我的创作也是如此。但并非每一个住在海边的作家都会书写海洋。我之所以动笔,是因为真正被海洋打动,感受到它的开阔与开放。”他坦言,“我希望我的作品里有海洋的颜色、海洋的气质、海洋的精神!”
为青岛书写“深感荣幸”
“那是邢昭衍在青岛礼贤书院度过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大海风》开篇首句,即将读者带入青岛的历史纵深。对青岛人而言,“礼贤书院”是一个充满时间厚度与地缘风情的历史符号,与《大海风》共同勾勒出近代青岛的城市风貌与时代风云,令本地读者产生强烈共鸣。
“青岛自开埠以来,一直处于中国开放与现代化的前沿。我注意到这段历史,也注意到那个年代——它与多个沿海城市一样,领风气之先,始终有一批人在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我的主人公邢昭衍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以张謇为榜样,试图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努力振兴民族航运。可惜时运不济,日军侵华让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为完成这部作品,赵德发投入大量时间研读青岛史料,实地走访礼贤书院、馆陶路金融街、小港、中山路等地,循着主人公可能的生命轨迹,为小说注入了浓郁的在地气息。“让青岛成为故事的发生地,让主人公在这里展开他的命运。”赵德发在研讨会中表示,许多评论家将《大海风》视为“青岛叙事”和“青岛书写”的代表,“我深感荣幸。”
土地与海洋的双重关照
对赵德发来说,这一次从乡土到海洋的创作转型具有深远意义。海洋书写拓展了人类行为的表现维度,展现出更宽广的世界格局。在《大海风》中,他通过“时代风云之变,人海关系之变,人性善恶之变”,意图重构一个时代的风貌与众多人物的命运。
他进一步分析两种书写视角的区别:“乡土书写于我而言,是经验以内的创作。”源自他自幼熟悉的土地生活、父老乡亲的经历和祖辈相传的故事,作品中也不自觉融入了传统农耕文明和黄河文明的观念。而海洋文学则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两者既不同,又彼此映照。
这一区别在两部作品的具体情节中也得到体现。在《缱绻与决绝》中,人物封大脚随郭龟腰到海边贩盐,面对大海,郭龟腰猛然意识到世上的生灵分为“靠海为生”与“以土为生”两类,自己属于后者,最终选择回归土地。而在《大海风》中,邢昭衍的父亲则以拥有土地为荣,坚信“地是刮金板”的传统价值观。更值得注意的是,赵德发通过“面兔子”这一风俗意象,深刻映射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心理层面的交织。渔民怀揣“面兔子”出海以祈求平安,象征着土地所带来的稳定感。目前,《大海风》已入选中国作协“迁徙计划”,并被推荐至平遥国际电影节,影视改编也已提上日程。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洁)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