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一个炮眼放三天,有的只打毛不打金线……使敌人得不到金。”《玲珑矿区工人工作及矿业发展情况》,是胶东党组织带领工人从日军“虎口”夺取黄金的珍贵见证。
《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编导:崔方方
“灌辣水,往肚里打气,死于火棍酷刑下的同胞不知凡几。”1939年的报纸,记载了济南沦陷后百姓遭受的苦难。
“至本月二十五日止,累计收容病工三百五十七名,死亡者五十七名。”1945年的《劳工日记》,记录了青岛劳工训练所的劳工遭受日本人的残酷迫害。
1939年3月《大众日报》文章《劳工日记》
“英勇的战士们用手榴弹、砖头掷向敌人。”聊城保卫战中,范筑先与700多名守城健儿全部英勇殉国。
“有的一个炮眼放三天,有的只打毛不打金线……使敌人得不到金。”《玲珑矿区工人工作及矿业发展情况》,是胶东党组织带领工人从日军“虎口”夺取黄金的珍贵见证。
张维翰发表文章《忆民族英雄范筑先》《玲珑矿区工人作业及矿业发展情况》
翻开厚重的档案,我们清晰地看到:日军在山东犯下的累累罪行,齐鲁儿女的同仇敌忾,山东军民的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取得的战绩、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血肉相连的军民情深。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档案是历史的见证,铭记历史,更好鉴照未来。
“让珍贵的档案‘活起来’,充分发掘档案背后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讲述波澜壮阔的山东抗战历程。”《档案里的山东抗战》项目启动之际,创作团队确定方向、分集,以档案里的烽火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一、深挖档案,触摸更多真实的细节。
在山东省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挖掘到一些具有代表性、此前从未公开或鲜少公开的档案,其中《为追悼马石山惨案告全胶东同胞及士兵书》、《劳工日记》、日本战犯的笔供档案等极为珍贵。我们精选纸质、实物、声音、影像等多种类型的档案,附加当事人的回忆文章、珍贵采访等重要的辅助档案,还原历史原貌,触摸更多的历史细节。第1集选用《支那事变画报》这一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其中大量的真实图片,再现了济南沦陷、山东各个地区沦陷的全过程。讲述胶东党组织带领工人“虎口”夺金时,用档案中记载的“金矿区大小据点26处,大小炮楼88个”体现日军对招远黄金的疯狂掠夺和“虎口夺金”的艰难。第30集选取鲜少公开的《劳工日记》,里面详细记载了从1945年3月22日至4月25日每天的劳工患病人数、死亡人数等,大量真实的细节,再现劳工的苦难遭遇。
翻开档案,走进档案,民族的苦难、英勇的抗争、如磐的信仰,全部映照在眼前,悲痛、震撼、奋起,种种情感涌在心中,我们再一次受到洗礼和激励。让档案“说话”,让这部文献纪录片有细节、有血肉、有情感,是为了更好地铭记,更好地缅怀。
二、史实准确是准则。
考证每一处史实,每一种说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甚至每一个字,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费工夫的一项工作。要做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纪录片,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几乎字斟句酌,一字之差,意思可能谬以千里。我们秉持无比认真严谨的态度和无比的敬畏,书写英雄的故事,展现山东抗战的历程。
三、讲好每一个故事。
伟大抗战精神,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怎样深刻诠释伟大抗战精神,就要让每一个故事都“落地” “生根”。在呈现刘洪秀用生命守护一面党旗50年的故事时,我们将1989年刘洪秀老人把党旗交给党组织这一细节充分展现,当刘洪秀老人一边颤抖着抚摸党旗,一边流着泪说:“这不就是我的生命了吗”时,这一幕,无须加任何解说词,就是军民情深极为生动的体现;讲述4万名中国劳工在日本遭受的悲惨遭遇时,突出了刘连仁的故事。在日本的4万名劳工想尽办法逃跑,逃走的只有刘连仁一人,然而,逃进日本北海道深山的他,对日本投降一无所知,在日本躲藏了13年,被发现时,已经形如“野人”,刘连仁的个人故事,更加剧了对劳工苦难的渲染。
四、铭记历史,鉴照未来。
历史如镜,我们通过档案将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展现在观众面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定格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瞬间。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