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抗战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8 10:21 1

摘要:在九三阅兵盛典前夕,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 官宣《亮剑》全弹幕回归B站。截至9月2日下午4点,该剧在B站播放量超4100万,第一集同时观看人数达1.2万,尤其是听到熟悉的片头冲锋号角响起的那一刻,无数观众的内心再次汹涌澎湃。“开炮!”“打的就是精锐”“把意大利炮

在九三阅兵盛典前夕,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 官宣《亮剑》全弹幕回归B站。截至9月2日下午4点,该剧在B站播放量超4100万,第一集同时观看人数达1.2万,尤其是听到熟悉的片头冲锋号角响起的那一刻,无数观众的内心再次汹涌澎湃。“开炮!”“打的就是精锐”“把意大利炮给我拉上来”……各种由《亮剑》中的经典台词组成的弹幕让人看到了这部老剧受观众喜欢的程度。

除了《亮剑》中带“土匪气”的李云龙之外、《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挣扎求生的川军团、《百团大战》中还原的真实战役,都能跨越十余年仍被观众铭记。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个别抗日神剧里违背历史常识的荒诞桥段已经沦为了当代观众不屑一顾的“文化垃圾”——这恰恰抛出一个核心问题: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抗战剧?

答案绝不是“神剧”的娱乐化解构,更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刻意消解,而是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抗战深剧”。

摒弃娱乐戏说,历史不是“剧本杀”

抗战题材的核心价值,在于用艺术语言还原民族苦难的真实轨迹。但近年来,部分作品为追求流量,将严肃历史异化为“打怪升级”的爽剧:《抗日奇侠》中主角徒手撕鬼子,把残酷战争变成“超能力秀”;《箭在弦上》里女战士被侵犯后突然爆发,箭无虚发团灭日军,用猎奇剧情消费历史伤痛;更有甚者如《一起打鬼子》,设计“裤裆藏雷”的低俗桥段,彻底突破历史底线与艺术伦理。

这些“神剧”不仅歪曲史实,更消解了抗战的悲壮性——要知道,真实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平均要付出3-5人的伤亡才能击毙1名日军,“以少胜多”的背后是无数先烈的血肉之躯,而非荧幕上的“轻松割草”啊,看了这样的神剧以后,只会让我们的后代质疑,既然有这么悬殊的武力值对比,抗战怎么还要打14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团大战》剧组的严谨:为还原战役细节,团队查阅10万份历史档案,邀请军事专家指导武器使用与战术部署,连士兵的绑腿松紧、步枪的子弹口径都严格对应史实;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则跳出单一视角,通过日本战犯的忏悔录音、中国百姓的亲历证言、国际记者的战地报道,构建起多维历史拼图。这些作品证明,只有以文献为基、以亲历者口述为证、以专业顾问为撑,才能让抗战题材真正成为“民族记忆的载体”,而非娱乐化的牺牲品。

人是复杂的,英雄也不例外

“神剧”的另一大硬伤,是人物塑造的扁平化:正面角色必是“高大全”的完美英雄,反派必是“蠢笨坏”的刻板形象。

在某些“神剧”里,正面人物几乎“无所不能”,不但能轻松玩弄日寇于股掌之中,而且不会紧张不想爹娘,似乎人类的情感已经在他们身上消失,完美得像一个“假人”;反派永远油头粉面、说话阴阳怪气,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看似强化了立场,实则剥离了历史的复杂性——真实的抗战中,英雄也有缺点,普通人也有觉醒的过程,甚至敌人也并非全是生来就残酷嗜血的“恶魔”。

真正的“抗战深剧”,总能在历史框架内挖掘人性的灰度。《亮剑》中的李云龙,会骂人、会抗命、会为了兄弟情义“违反纪律”,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更具感染力;《归队》里胡军饰演的抗联排长老山东,最初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在目睹战友牺牲、百姓受难后,才逐渐明白“打鬼子”的意义,其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恰是无数普通士兵的缩影;《八路军》中左权将军的绝笔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妻子“不要为我报仇,继续打鬼子”的嘱托,铁血战将的柔情,让英雄形象瞬间落地。这些角色证明,抗战题材不需要“神化”的偶像,而需要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坚守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让观众真正共情,让精神真正传承。

抗战不只是“打鬼子”

提起抗战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仍是“将领指挥+士兵冲锋”的宏大叙事,但这种单一视角,早已无法满足观众对历史复杂性的探索需求。抗日神剧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聚焦“精英英雄”,把抗战简化为少数人的“个人秀”,普通百姓沦为背景板;要么沉迷“小人物奇遇记”,让农民突然变成“神枪手”、村姑化身“特工”,忽视了战争对普通人的碾压性影响。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作品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如某剧弱化日军侵略的残酷性,将其描绘为“纪律严明”的军队,甚至刻意淡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叙事偏差,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背叛。

优秀的抗战作品,总能用多元视角拓宽历史的边界。《我们的河山》以沂蒙山区青年党员庄埼风为切入点,不写大规模战役,反而聚焦土地改革、妇女识字班等“小事”,通过“村民凑粮食支援前线”“妇女连夜做军鞋”的细节,展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底层逻辑;《风与潮》跳出军事战场,把镜头对准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日军的粮食配给制、伪钞制造、资源垄断,让观众看清“战争不仅是枪林弹雨,更是经济绞杀”;《反人类暴行》则引入国际视角,通过日本学者焚烧父亲遗留的军国主义著作的情节,跳出“民族对立”的局限,传递“反战是全人类共同命题”的思考。这些作品证明,抗战叙事不必局限于“打仗”,普通人的生存、经济的较量、文化的坚守,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看见更完整的抗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胜利的来之不易。

拒绝“炫技”误区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8K超高清、虚拟现实、AI生成等手段逐渐应用于抗战题材的作品制作中,但部分作品却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某剧用8K镜头细致呈现八路军将领的“精致发型”“笔挺军装”,却忽视了1940年代物资匮乏的史实,高清画面反而放大了时代错位感;某纪录片用CGI技术还原“南京大屠杀”场景,却过度渲染血腥暴力,把历史伤痛变成“视觉奇观”,模糊了对战争伦理的批判;某剧用虚拟制作构建“宏大战场”,却因缺乏历史考证,连地道战的结构、村落的布局都与史实不符,使用技术倒成了“出丑”的一环。

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历史“可感可触”,而非“炫技”。《英雄无名》创新性地运用AI技术,通过动画模拟、场景复原等手段,使部分难以直接呈现的史料得以形象化表达(如用AI技术还原了我党卧底关露见到联络人廖承志和潘汉年的场景),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沉浸感;某抗战纪录片采用RED 8K摄影机,捕捉子弹划过布料的纤维断裂、血滴飞溅的流体轨迹,这些细节不是为了“逼真”,而是为了让观众明白“战争的每一次伤害都真实可痛”;某互动剧开发配套APP,让观众选择“粮食运输”“情报传递”等支线,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让观众通过“代入”理解“抗战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这些案例证明,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只有让技术服务于历史真实、服务于情感传递,才能让抗战题材作品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精神穿透力”。

今天,我们需要的抗战剧,不是“神剧”的荒诞狂欢,也不是“说教式”的刻板表达,而是能让观众“看见真实历史、感受鲜活人性、理解深刻内涵”的“深剧”。它不必有“超能力英雄”,但要有“真实的坚守”;不必有“宏大的炫技”,但要有“细腻的共情”;不必有“非黑即白的叙事”,但要有“对历史的敬畏”。唯有如此,才能让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来源:群众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