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潜伏》这部剧,真不是一般的耐看。你琢磨琢磨,多少年了,哪怕随手点开一集,人物的用心塑造还是能把人拉进去。不是说只有余则成、翠平这些主角有故事,连一帮配角、反派,各自心思都那么鲜明,有点像是你身边遇到过的某种人,没那么脸谱化。在这个权谋和危机并存的乱世,每
说到《潜伏》这部剧,真不是一般的耐看。你琢磨琢磨,多少年了,哪怕随手点开一集,人物的用心塑造还是能把人拉进去。不是说只有余则成、翠平这些主角有故事,连一帮配角、反派,各自心思都那么鲜明,有点像是你身边遇到过的某种人,没那么脸谱化。在这个权谋和危机并存的乱世,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活法儿。
剧里,吴敬中是个典型——他早就对那个摇摇欲坠的政权不报希望了,心里想着趁着局势变动薅点资产,攒点家底来个体面的退场。和他一条道的还有一个人,谢若林——小特务出身,却满脑子都是捞快钱的主意。只不过,这两人最后的结局,一个笑眯眯地准备以后出国去做生意,另一个却像落水的麻雀,悄没声息地被人灭了口,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这命运的落差,跟身份地位有点关系,可如果仔细掂量掂量,吴敬中厉害之处,其实在于他“看得透,但从不说透”。谢若林就不一样了,嘴碎、贪心,一点风声都藏不住,有点像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
说到吴敬中这人,天津站那会儿风声鹤唳,左支右绌,他却能始终稳住阵脚。你拿具体事件来讲吧,吴敬中能把手里的几个头目,像下棋一样晾着、推着,谁闹事谁就自己“暴露”。有次站里风向突然转,大家都在追查经费去向,有人要揭他的短,吴敬中就不正面硬刚,任由旁边的沈之禾出头去试探,自己却悄悄给对方添了点筹码。结果,闹事的那位,转头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吴敬中自己反而顺势安稳,连头发都没掉一根。
这不算啥高超的机关算尽,而是一种“明白事但不说”,见风使舵的能耐。吴敬中从来不亲自揪着人的吵架,最多是抬抬眉、递个信儿,让别人替他做掉不听话的家伙。你说这不聪明吗?像这种见惯风浪的老江湖,他最怕的是被人盯死,所以,总是扮演中间人,左够一把,右躲一下,谁都找不到他真正的底牌。
转头看看谢若林,表面上机灵过人,其实就是点头脑加上一股瞎猛劲。之前有个小插曲,大家都没留意,谢若林,就因为过于敏感抓住了余则成深夜出行的小线索,结果一下猜到余则成不是简单的保密局干部,这股敏锐够用,可惜后面路越走越窄。
谢若林曾在一次情报交易时,人还没到场就大肆炫耀,跟人漏了底。你说他当时能不能管住嘴?肯定能,可惜他一心想卖消息赚大钱,认为别人都像他一样唯利是图。其实,这种“靠嘴抢钱”的买卖,本身就是刀锋边上的活,谢若林自己心里未必没数,可惜赌性太重,没改得了。
有一次,谢若林亲自操作了一个情报买卖,他跑去找一个驻守边境的老情报员,问能不能做笔大单子。对方狡猾得很,没有直接接话,只含糊其辞地聊家常。结果谢若林心里一急,自己把知道的内幕一股脑抖了出来,把卧底名单和近期路线都说透了。这下好了,整个人连同自己知道的事被一锅端。后来,这桩交易直接让他在情报系统里成了“值得清理的对象”,上头也不再信任他,局里不少老人还暗地里摇头,说“这种人早晚得翻车”。
说谢若林没技头吗?其实不见得。他能查很多人的底细,还懂得设局,比如说他曾经试图用一名失踪特工做诱饵,来钓余则成出来露马脚。可惜背后的隐患被他忽略了——你挑的人,一旦不靠谱,对方就能反向利用漏洞把你送进圈套。谢若林总以为,只要证据到手,消息传出去,自己就能坐收渔利,哪里想到这种蠢办法,不止没保住自己,还彻底把命也搭了进去。
小时候家里老人常说“狡兔三窟”,干什么都得留点余地。可谢若林心急如焚,连退路都不设。这不,他那次还吃了个大亏——他找个三线的小特工,想用录音机套话,结果那特工专业度不够,说漏了两处时间点,被余则成一句话戳破。我们小时候在小巷子里看人吵架,也见过这种情况:本来想套对方一把,结果自己说顺嘴了,消息漏得比天还大。谢若林这个活,和那时候的市井小人物其实差不多,没什么高深策略,最后栽在了自己的心思不牢靠上。
再说谢若林,他还以为能从翠平身上找突破口。他安排了一个旧情人假扮地下党,想录下翠平的“自白”,按理说这方法有点门道。可惜,这人做戏做不到位,连战役时间都弄错了。这种失误,你在大户人家听老少爷们聊天也能遇到,谁家出门忽悠都得把细节整明白,一模一样的招,谢若林就栽在这里,落了个哭笑不得。
其实谢若林不是没机会抽身。有人劝过他,说再这么折腾下去,连个基本保障都没了,还不如悄悄“洗白”,等风头过去另谋出路。谢若林呢?宁可孤注一掷,觉得再险也能转个大赚一票。他还是不信邪,觉得“自己踩的线人,别人不敢动”。可你说这话放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里,纯粹是自欺欺人。
最后那场交易——余则成故意甩给他一个“重磅”情报,说,副总统身边有共党,这情报跟金子一样值钱;谢若林一听激动得手都哆嗦了。却没想那里面根本就没什么线索,是专门挖坑埋他的。其实,旁观的人都能看出来,谢若林这一把玩的不是枪,就是自己的命。
谢若林曾和余则成开玩笑,说:“总有一天,我得靠你发财。”听上去像是卖乖,实际心里还带着点赌徒的傲气。他不是不怕死,他只是觉得,只要自己懂得继续下注,总能翻盘。可惜,真正的牌局里,有时候第一把就决定了终局,根本不给人“回血”的机会。
有时候,我回过头来琢磨,这样的人物,真像小城里那些一心炒风头的赌徒,赢了一把就嚷嚷着重头再来,输了也不信服气,总觉得还有下一个机会。吴敬中和谢若林,一个选择了低调藏锋,一个却把命拿去试水。不是所有人都能笑着下桌,有的只会在黑暗里悄悄灭灯。
也许乱世就是这样,真聪明的人不是手里攥最多的筹码,而是懂得什么时候“收手”,什么时候能听见自己心里的警铃。谢若林一头闯进去,结果没等雨停,自己就消失了。留给人的,除了长吁短叹,就只有一句闲话——谁都想做大买卖,可没人想最后孤身无声,连自己的名字都消散在风里。
等下一次剧里再出现类似的人物,也许我们会更多点耐心,看他怎么走这步棋。只是希望——别再有人在听到警醒的时候,选择无视,最后丢了本该能守住的命。
来源:机智的面条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