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争抢短剧第一城,补贴渠道多,人才机制待完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5 02:01 1

摘要:他站在厂房天井一角,脚边是昨天刚搭好的假路牌,还带着新打印物料刺鼻的味道。两米外,摄像机正对着一队匆忙换装的演员,导演声嘶力竭地催促,“抓紧点,咱就剩半小时,别误事了。”外头雨点如同给片场敲响的倒计时,而脚下的泥水——混着盒饭包装盒、剧本打印纸、和那摞还没审批

他站在厂房天井一角,脚边是昨天刚搭好的假路牌,还带着新打印物料刺鼻的味道。两米外,摄像机正对着一队匆忙换装的演员,导演声嘶力竭地催促,“抓紧点,咱就剩半小时,别误事了。”外头雨点如同给片场敲响的倒计时,而脚下的泥水——混着盒饭包装盒、剧本打印纸、和那摞还没审批下来的补贴资料——仿佛是短剧行业这两年飞速狂飙的隐喻:一地鸡毛,也是一地金矿。

假如你是导演,省财政刚批了三十万补贴,地方文旅喊你多拍点当地故事,组里全是临时演员,景是真、钱是真、时间是真不够用。你会怎么选?割补贴的肉,拼流水线的速度,还是慢炖内容,把题材细水长流?行业里的人都很明白,选错了路,第二年的剧本就可能连报名表都没资格填。

去年微短剧市场总量突破505亿,不是闹着玩的数——这个蛋糕一出现,郑州、西安、临汾、东阳,几乎同步打响了“短剧第一城”的牌子。隔三岔五就有哪个地方官员高调宣称要做“中国微短剧之都”,台前光鲜——出了政策、做了产业园,还顺带请了几个流量明星来“踩场”。但台下的暗流,有多少人看得见?

说到底,这个战场比的是什么?钱是必然,地是刚需,人是本钱。但比的是谁能给出最聪明的规则,谁能找到故事和生意的那个最短通路,有钱不是洪水猛兽,给对了才是钥匙。

先说钱。最近几年,上海、深圳、杭州这些城市开始了按项目补贴、按奖项激励、按场景给予返还,一笔剧本钱、再加拍摄钱、外带取景钱,最多能叠满300万。多到让专门“薅政策羊毛”的公司忙得脚打后脑勺。可当补贴变成了一场专业拆分游戏,剧组也顺手把剧情强行拉进地标之下:“上剧,郑州站来一场蒙太奇换轨道;下集,东阳老街顺便穿越一把。”外行皱眉,内行偷笑。毕竟,谁还不是在演给补贴小组看的“剧”。

西安的招数更绝:“只要你能得奖,平台榜上有名,补贴加码,最多20%。”对于神通广大的团队是利好,可初创的新人就只能看资深团队“割韭菜”。行业自知,所谓精品化的激励,本质是让强者更强,头部精品有了,底部泥沙也混水。

至于场地,各地抢的逻辑是在细节里见。广西想透了流量密码,贴文旅、“剧情带货景区”,只盼内容成了景区新流量出处。可剧本见缝插针变旅游广告,一不小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成了大字报式口播,不走心的艺术效果,十有八九会冲击观众的三秒耐心。

常州另辟蹊径,“智能光场虚拟棚”加持AIGC剧本,高科技手段降本提效。可虚拟棚和AI算法不是开水烫白菜——设备砸进来,人却用不好,最后还是一出“硬件孤岛”的独角戏。湖北的三日备案、五日审片、不拖不欠,也是在跟各地拼“流量黄金窗口”。微短剧看的是时效,这种“抢时抢批”的效率,远比多给几万块补贴更有杀伤力。

说起来各家都在针对剧组刚需下药:如广西“场景题库”绑定剧本开发,常州人机协作推技术普及,湖北一站式落地服务。但归根结底,导演们还是在“上哪省钱、找谁最好过户头、哪个地方跑批最快”三个问题之间横跳——能否真的“降本提质”,才算不被外行搅局。

不过,说到底,地头蛇都明白,成败看人。2024年西安承制量全国第一,微短剧产能飙涨,流量热、团队多,基地、人才一条龙起步。横店借着“老影视城”底子,几乎没商量就挤掉了一堆新基地。“郑州全产业链”,三万从业者,三千剧集,八百多公司,比的不是单打独斗,是楼下就能集齐摄像、灯光、美术、演员、运营,中午还能带着全组人吃一碗地道烩面。

但有些地方人才政策依然停在了“给钱、给户口、给培训”。实际最缺的,是能把编剧、AIGC、IP运营、内容变现一锅端的“复合型对接机制”。要么是写剧本的不会弄AI,要么是懂AI的只会做工具,平台和内容团队各唱各的调,都说自己是“产业桥头堡”,真需要协作了,反而四下冷清。这群人却能凑热闹:谁哪里补贴多,谁那里地价低,剧组就往哪钻,谁都不傻。

当然,整个行业有个苏格兰折耳猫一样的隐忧——政策依赖。有机灵团队手握“多地补贴攻略”,政策一退潮,就跑去下一个高地。没人愿意深耕内容,大家都成了滑头“补贴猎手”。一旦优惠打完,原地剩下的只有搬空的剧组和写了一半的故事。

整体来看,这场“短剧第一城”争夺,赢的不是谁掏的钱最多,也不是谁拼地上盖的影棚最大,更不是谁拉来的明星咖位足够高。真正的赢家,是那个产业生态最坚实的城市:有全链路服务,有内容与平台的实时碰撞,有人才协同的机制,还有能容纳内容创新、技术变革和市场淘汰的自净能力。三分钟流量突破不是终极竞争力,能不能在没有补贴的明天,还能自负盈亏地拍好剧,才是行业的人生答卷。

你觉得呢?是继续当那个薅羊毛的百米赛手,还是愿意投入时间和情感,熬一部真正有分量的剧?或许,未来的“短剧第一城”,不是一个帽子,也不是一个广告,而是某个夜晚,平台首页悄悄顶上了一部你愿意看到结尾的微短剧。这剧好不好,你说了算——不是政府补贴、也不是某次政策风口,而是你隔着屏幕刷过的那一眼认可。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来源:明月照红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