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开播!童瑶刘奕君领衔,30集年代大剧终于来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7 07:10 1

摘要:不是矫情,是真有画面感——小时候住的那条弄堂里,同一栋楼先开诊所,后改国营食堂,再后来租给卖牛仔裤的温州老板。

“老房子又换招牌了。

刷到《足迹》预告片时,脑子里突然冒出这句话。

不是矫情,是真有画面感——小时候住的那条弄堂里,同一栋楼先开诊所,后改国营食堂,再后来租给卖牛仔裤的温州老板。

门脸三变,邻居三换,连楼梯扶手都被摸出了包浆。

《足迹》把这感觉拍成了电视剧。

一栋上海老宅,1930年代是医院,1950年代变车间,1990年代成了商住两用的“小洋楼”。

三代人没血缘,却像接力赛一样,把“活下去、干下去、富起来”的劲儿传了下去。

1930年代那段最戳泪点。

医生林斯允白天给病人开刀,晚上把手术刀当匕首练刺杀;律师程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转头就把证据缝进西装里衬。

俩人一个救人,一个辩理,却都在为“明天中国还能不能看病、讲理”拼命。

医院走廊的灯一关,只剩窗外炮火映着白大褂,像给历史按了暂停键。

转眼到1950年代,老宅成了纺织厂车间。

易戈和文朴这对“车间CP”太好嗑:一个负责调机器,一个负责写生产报告,午休时偷偷分半块桃酥。

没有亲亲抱抱,但易戈把文朴磨破的袖口补成一朵小花时,弹幕直接刷屏“这糖比工业糖精高级”。

最绝的是厂长训话那场戏,背景广播放着《咱们工人有力量》,镜头扫过女工们手上缠的胶布——真实到像从我妈箱底翻出的老照片。

1990年代画风突变。

叶希宁和向北川把老宅二楼改成服装工作室,楼下卖奶茶,楼上裁旗袍。

向北川烫着港风卷发,张嘴就是“外贸尾单”;叶希宁踩着缝纫机,边踩边背英语单词。

有场戏是俩人蹲在天井数钢镚,盘算要不要押上全部家当去广州进货——像极了当年我爸揣着两万块南下,回来给我带了人生第一件牛仔外套。

导演张思麟是细节狂魔。

为了还原1930年代医院,剧组把上海瑞金二路一栋老洋房拆了重装,连门把手都按《申报》广告找的同款。1950年代的纺织机更绝,直接从南通博物馆借来真家伙,演员开机前练了半个月,童瑶手上茧子到现在没褪。1990年代部分更离谱,美术组跑去七浦路淘了三天,扛回一卡车“的确良”布料,说是要复刻当年最土的碎花衬衫。

音乐也埋了彩蛋。1930年代用留声机放周璇《何日君再来》,1950年代广播里飘出《歌唱祖国》,1990年代直接上崔健《一无所有》。

有网友扒出这三首歌的版权费够在市中心买套房,剧组回应:“值,听见前奏就想哭。

最妙的是,这剧没把“苦难”当卖点。

林斯允抢救伤员时,镜头切到窗外小孩在玩跳房子;易戈加班到凌晨,文朴偷偷在机器上绑了朵野花;叶希宁被骗得血本无归,向北川把最后一块巧克力掰成两半。

苦里掺糖,才像真实的人生。

现在年代剧总爱“滤镜+慢镜头”,《足迹》偏反着来。

医院戏用冷白光,车间戏带点灰扑扑的颗粒感,90年代直接上高饱和霓虹。

有网友吐槽“像三个剧组拼的”,结果导演直播解释:“时代本来就不是一个色调。

”行吧,有理有据,服了。

9月4号开播,已经预定了我的小板凳。

不为别的,就想看看那栋老宅最后成了啥——是拆迁?

是博物馆?

还是像我家那条弄堂,变成网红打卡点,卖30块一杯的“情怀拿铁”?

反正不管结局如何,这剧至少提醒了一件事:我们拼命往前跑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些老房子、老机器、老歌,其实一直在替我们守着时间的脚印。

来源:菜地除草的园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