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培训为期四天,培训内容包括电视剧司主要负责同志的开班授课,现实、历史和军事题材大咖和顾问专家的经验传授,以及包括40个孵化项目、旨在促进合作洽谈的“微茶话活动”。
9月4日下午,由总局电视剧司举办的“2025年全国精品电视剧创作经验交流培训班”在京圆满结班。
这次培训为期四天,培训内容包括电视剧司主要负责同志的开班授课,现实、历史和军事题材大咖和顾问专家的经验传授,以及包括40个孵化项目、旨在促进合作洽谈的“微茶话活动”。
其中,最后一天的“微茶话活动”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互通有无的平台,也通过40个孵化项目让人感知到了创作风向和最前沿的产业信息。
爱奇艺带来了题材稀缺的涉案剧《名提》,这部剧改编自吕铮(《三叉戟》作者)的同名小说,从公安局中审讯工作入手,以不涉密的方式,展示了预审员这一荧屏少见的警种风采,目前正在寻求制作团队。
虎鲸文娱带来了改编自天瑞说符同名科幻小说的《泰坦无人声》,志在打造一部兼具奇观感和震撼性的中式太空惊悚科幻剧。原著写得就很有电影感,剧集项目正在寻求编剧合作。
腾讯视频带来了剧本已初步成型的悬疑谍战剧《阅后即焚》,试图以暴雪山庄模式和罗生门结构的结合,重塑谍战剧的叙事。这个项目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导演。
芒果TV则一口气带来了《丽人行》《刹那》《她守护者》《我不是死神》《我消失的第十年》《幸运合伙人》《致我那菜市场的白月光》《重启青春的告白》等八部作品,寻求有意向的导演、编剧、演员合作。
此外还有十几家制作公司均有合作需求,比如尚世影业的《法医荣誉》《诺曼底公寓》《钱达不好惹》《星河白鹭起》等项目正在找制作团队,华策影视的科幻剧《造神年代》寻找编剧和导演,陕文投的《护宝档案》《我的烟火长安》《大树西迁》《苪姜传》等一系列作品正在寻求编剧或平台合作。
在这些备受瞩目的头部平台与公司之外,一批由各省局推荐的优秀中小型影视公司同样积极亮相、寻求合作。
曾打造出喜剧黑马《鹊刀门传奇》的上海梆板文化,此次带来了《五爱街姐妹》《你好!贾老师》《鹊刀门前传》等一系列具有市场潜力的新项目,正积极对接编剧、导演及播出平台。
同时,短剧领域的头部平台——红果短剧也现身活动现场,与一众长视频从业者交流,进一步拓宽了活动的合作维度。
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多元的项目,不仅体现了平台与制作公司对优质内容的持续渴求,更折射出当前剧集行业打破惯性、主动寻求新合作方式的内在动力。而从现场热烈的交流来看,这场茶话会所提供的,远不止一份纸面上的前沿讯息那么简单——
有人带回去了编剧
为什么说这次的培训班和微茶话会不是表面功夫?
上海梆板文化创始人、《鹊刀门传奇》总制片人李春苑坦言,作为一家以原创为主的制作公司,通常需与大量编剧建立长期联系,但从筛选、了解到最终达成合作,往往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
然而,本次微型茶话会彻底打破了她的这一认知。
“在培训班上,我们一次性接触到数十位优秀编剧,有总局的前期把关,彼此之间信任度非常高。茶话会期间,我们与其中几位做了初步沟通,之后两天又密集见面深谈了五六位,效率远超预期,目前已敲定两个项目的合作。这样的推进速度,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李春苑说。
有人带回去了经验
培训班结束后的第二天,重庆金雲豆传媒的总制片人牟方刚已经坐在了重庆的办公室,整理总结此行的收获。
“我不是跟你说客套话”,牟方刚表示,他们公司立项的网络电影《山·火》刚在上个月入选了总局的“2025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项目扶持作品”,团队惊喜之余,也对项目有了更多动力,尤其想在剧本层面更进一步,但一直没有找到方向。
《山·火》以“8·21北碚山火”真实事件为原型,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通过主人公方擎宇的视角,展现出了在大灾大难面前,重庆各行各业的人为保卫家园不计得失、不计利益、甚至不计生死。
牟方刚认为,这个故事不缺戏剧性,也不缺正向的价值立意和表达,但他总觉得不满足,直到听了编剧王三毛在培训班的授课,他才恍然大悟:“王三毛老师提到了一个词:文学性。这个词一出来就击中我了,《山·火》目前缺乏更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准备把这次培训的成果给团队作个汇报,并带领编剧团队对剧本进行修改优化。
除此之外,牟方刚也说到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痛点。
“对于重庆、四川等地区的一些制作公司而言,平时很难有机会与大平台、大制作公司直接对话乃至提前建立合作。通常的合作形式是:我们自己投资、找选题、拍摄完成后拿着成片找到平台,询问是否有合作的机会。直到这时,我们才能了解到平台对这类作品的看法,以及正在流行的市场风向。”
但这次在总局牵头的微型茶话会上,牟方刚走到平台和一些制作公司面前,主动向他们介绍起自己正在筹备的项目,“他们听得很认真,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项目作出判断,还给到了一些具体的实操建议。”
牟方刚觉得很幸运,一趟北京之行,既听了总局相关负责同志的具体指导,还和四大视频平台建立了直接联系,也有一众行业同仁、业界大咖直接对他的项目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且,他还在茶话会上了解到了很多目前还处于保密阶段的头部项目,对市场流向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当然,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某视频平台对《山·火》很感兴趣,提出了发行乃至共同创作的合作可能性。茶话会现场,牟方刚就已将项目PPT提交给了对方,并表示回去之后会出具一个更详尽的资料。
“以前我都是在闭门造车,很难有渠道接触到这些行业大咖。我特别感激的一点是,培训班课堂以及这个微型茶话会,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场域。在这里,大家都有自己的身份,但也都是学员,没有严格的身份划分,没有层次分明的座位安排,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流动的对话和自然而然的资源对接。”
有人带来了剧本
常驻北京的编剧常青田(代表作《新水浒传》《红色黎明》),在培训班上对陕文投相关负责人的发言印象深刻,这会儿正好过去打个招呼,聊聊双方都感兴趣的历史题材,顺便将他构思多年的历史题材小说《文景之治》(暂定名)前三章奉上,为潜在的合作投石问路。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常青田说,编剧、导演、制片人、制作公司,这些角色在生产过程中有的主动,有的被动,有的社牛,有的社恐,而这次的茶话会建造了一个场域:
一旦你置身会场,入眼就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周围的人说着自己熟悉的话题,你能够轻松融入,心里想着抽屉里躺着的项目或许能在这里找到一种可能。
“无论对我自己,还是对这种茶话会的形式来说,我都认为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常青田又重复了一遍。
走出信息孤岛,一场去中心化的行业对话
微型茶话会之前的行业交流会上,就有人提出,主管单位和行业应该尽早重视行业人才的断层问题。
行业回归理性之后,生产创作以及人才选拔逻辑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度依赖头部资源即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如何培育年轻力量成为不容忽视的话题。
而在微型茶话会上的平等交流,又让人看到了总局和行业所做的另外一项努力:
那些至今依然在影视行业坚守的创作者和制作公司,他们可能散落在影视产业中心之外的全国各地,没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和前沿信息,但他们仍是行业的一份子,是行业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行业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而无论是创作培训班还是微型茶话会,都为这些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融入行业大家庭的通道。它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作者的孤独感。
无锡洞察影业的制片人柴大中也说,“没有商谈的包袱,是一次轻松平等的交流,打破了行业的信息壁垒。”
与此同时,政策的引导也会为行业不断激发新的活力,正如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影视文艺部的主任王明杰在交流中提到的,“广电21条”及其相关政策,正激励着从业者探索内容创新与跨界融合的新路径。像他们此次在茶话会上就重点推介了《峨眉功夫》这种新型短剧项目,希望以更灵活、更国际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修复行业生态、链接人才的同时,对新形态、新赛道的共同探索,同样是凝聚行业、激发创作活力的重要方式。
【文/许心强】
来源:荧屏故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