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这事儿,要不是亲眼见过、还真以为编剧在瞎编。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左手牵着省领导家,右手和马守常这么一号人物能坐一桌吃饭,怎么想都透着点“天意”。可周家俩兄弟偏就走出了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大哥周秉义,摸爬滚打靠成绩进了名校,媳妇还是省长千金;小弟周秉昆
你说这事儿,要不是亲眼见过、还真以为编剧在瞎编。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左手牵着省领导家,右手和马守常这么一号人物能坐一桌吃饭,怎么想都透着点“天意”。可周家俩兄弟偏就走出了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大哥周秉义,摸爬滚打靠成绩进了名校,媳妇还是省长千金;小弟周秉昆,没啥光环,却能和马家一直有深厚的交情。你搁现实中,多少人得羡慕?可在这家门里,故事比外头复杂多了。
其实周秉义考北大那阵子,有点像我们村头谁谁家孩子突围——家里人高兴归高兴,可真到了跟省长家攀亲戚的时候,心头能不打鼓?郝省长表面一句“好女婿”,背地里一层警惕比啥都重。你能想象么,连第一次上门周家给带的自家腌的豆角,郝家都不舍得尝,怕粘上什么麻烦——说白了,这亲戚关系里混杂的不是温情,而是提防。
要说郝家对周秉义处处设防,其实早就有迹可循。换个角度看,有点像当年沈之岚帮表妹考调的时候,她家领导亲戚也紧张得不得了,半夜起来和家人嘀咕“以后这亲戚是不是都得上门办事了?”——道理都是一样,家里出了个“官”,亲戚不定啥时候就来推门,没人愿意沦为身边人的“许愿池子”。郝省长也是这路数,一次蔡晓光上大学的事急着找门路,牵扯到周秉义,他老人家立马就多了个芥蒂。其实小地方尤其如此,帮一次容易,多了就招人烦。
你说日子过成这样,谁心里能不委屈?郝冬梅她妈跟女儿谈心的时候,总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她明里劝不动周秉义,暗里还是希望女儿别执意跟他过,最好能换个门当户对的。想来,很多老一辈人都喜欢操这些闲心,嘴上不说,心里盘算着给闺女找个高门槛。郝冬梅到底不像她妈,认定了周秉义,不管娘家这桩桩件件,一颗心往丈夫身上靠。
再说周秉昆,路子就纯粹多了。有一年冬天,他出去找春燕,路上遇到个瘸腿老人摔倒,没人帮忙。周秉昆脱了自己的棉衣,给老人包了腿,亲自送到诊所。这事儿没多少人知晓,可马守常夫妇心里牢牢记着,后来两家结了交情,小弟还能进酱油厂上班。说实话,这种缘分,带着点“人情味”——没人用地位算计,只看有没有善心。
其实马家和周家来往,有点像当年李自清在工地救了老板一命,后来平时吃饭都上门,遇到难处能直接打电话。你想啊,人和人的关系,不是靠头衔、只有旧恩新情,才撑得住几十年。马守常后来即使升了职,也从来没忘过周秉昆,每逢家里聚会,总留一个座儿给他留着。
可要说命运的拐弯,还是要看酱油厂那回。曲书记其实早知道周秉昆救过自己家人,但对他一点没客气,让他去干最苦最重的活儿——出渣车间,那地方油盐不进,不是谁都受得了。曲书记说白了就是想看小伙子能不能在难处里挺住脚,能不能心不变。周秉昆没含糊,硬是咬着牙干下来。跟“五十年代炊事班长扛沙袋”的时候一样,没熬出灶台,真没资格升一级。
其实这事给我留下挺深印象:有些领导只认能力,有些人只认人品。郝家看重的是家庭地位,马家却在乎的是“这个人到底心眼好不好”。所以后来,无论周秉义还是周秉昆,遇到求帮忙的事,两家态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比如郝省长那回,蔡晓光事件一出,郝家对周秉义越来越冷淡,还特意让身边人带话,说自己不太满意这个女婿。你换成别人,估计心里得凉半截。周秉昆倒好,遇到职工龚维则被误会,他找曲书记帮忙,可领导一听“是不是用私人关系搞特事特办”,转身就是一顿斥责。现场气氛那叫一个尴尬——有点像我们见过小厂老板当面对工人说“不许走后门”。周秉昆嘴硬,说自己挺难的,但曲书记还是没答应。
可这事儿还没完。曲书记心里没死,自己偷偷查了三天,走小巷跟人打听,后来才发现龚维则是真有本事,是光字片十里八村的“好人”。最后没让周秉昆失望,给出了主意,让他用工人的身份去“闹”,不仅帮龚维则脱了身,还升了副所长。说到底,领导是先讲原则,再讲情面。比起郝省长只怕亲家惹麻烦,马家和曲书记更愿意多走几步路,帮对的人。
这种对比吧,其实跟盛部长那事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年时,盛部长两次找郝省长,明明自己家里出事儿了,还能得到省长开绿灯,一句“这是小事”就过去了。可别人求到郝省长门下,光给面子不见动作,办得了事还得看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有用。这时候,你才明白:在有些领导眼里,“关系网”里的人都是有取舍的。
但人情冷暖,还得看细节。马守常升了官,依旧请周秉昆一帮小兄弟回家里聚餐,添碗加椅子不带半点客气,连周秉昆后来调岗,马家也一直关注他的家庭。曲书记不光一次教小伙子“要努力,要多读书”,有点像老先生拍着肩膀说“以后吃香喝辣的靠知识”。吕川、龚维则他们一批人命运都能转弯,多少是有人愿意脱身力气、推你一把。
这时候,我常想,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是不是该真诚一点?总比到了用得上的时候生分好多。你走进别人生活,别人也许就多想给你一次机会。我们谁不是一点点长见识,吃过亏、见过冷脸后才知道,交朋友最贵的东西,其实是彼此尊重。
就好比街坊四邻见了面都打个招呼,谁家有点难处搭把手;又或者,等到你真有本事了,那些还愿意为你托底的人,才显出和善的分寸。这世道终归不靠头衔,还是靠点心里的人情味。反正啊,世界这么大,没人能一路顺风,但总归希望,遇到的人能善良点、能记住你的好。
你怎么看?你遇到过这种事吗?有机会说说你身边的人,谁是真正能靠谱一辈子的“朋友”?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