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归队》的大结局,许多观众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兰花儿在江边的那一幕。 她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站在冰冷的江水里,日军的枪声在身后不断逼近。 这个看似绝望的场景,却隐藏着最深的温情——那个被放在浮冰上漂走的孩子最终得救了,并且获得了一位视他如己出的养母。
看完《归队》的大结局,许多观众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兰花儿在江边的那一幕。 她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站在冰冷的江水里,日军的枪声在身后不断逼近。 这个看似绝望的场景,却隐藏着最深的温情——那个被放在浮冰上漂走的孩子最终得救了,并且获得了一位视他如己出的养母。
兰花儿原本是抗联队伍里的卫生员,在一次队伍被打散后,不幸被日军追击。 她腿部中枪,命悬一线之际,被土匪头子小白马救了下来。 小白马原本是义勇军成员,他对兰花儿一见钟情,两人在山寨相处中逐渐产生了感情。
山寨生活虽然艰苦,但两人总是围着篝火分享烤土豆,你一口我一口地互相谦让。 这种简单而温馨的互动让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 兰花儿后来怀了孕,她经常劝说小白马:“别再当山大王了,咱们跟着抗联打鬼子,将来娃出生,也能说爹妈是干正经事的! ”
小白马被兰花儿的劝说打动,最终带着整个山寨的弟兄们加入了抗联队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条抗日之路竟然如此艰难,小白马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战斗变得越来越激烈,兰花儿在山林中突然感到肚子疼痛难忍,就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生下了孩子。 这个新生命的到来,本该是残酷战争中最温暖的希望。 但他们还来不及享受片刻的团聚,日军的攻势就猛烈起来,炮弹不断地砸向山林。
小白马抱着刚生产完还十分虚弱的兰花儿,另一只手紧紧护着襁褓中的婴儿,举枪与敌人拼命。 当有炮弹碎片朝兰花儿和孩子飞来时,他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挡住了攻击。 等兰花儿缓过神来,小白马已经倒在雪地里,鲜血染红了大片雪地。
兰花儿抱着孩子,心痛得直掉眼泪,但她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咬着牙向江边方向逃跑。 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保住孩子,这是小白马用生命守护的希望。
日军的子弹不断从她耳边飞过,她的胳膊也被划了一道血口子。 跑到江边时,她腿一软跪倒在地,中了两枪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
看着江面上的浮冰,兰花儿眼里突然闪过一丝光亮。 她颤抖着将孩子轻轻放在一块浮冰上,用尽最后力气将冰块推向江心,嘴里反复念叨着:“漂远点,再漂远点……”冰块载着婴儿慢慢漂远,兰花儿却一点点沉入江中。 江水冰冷刺骨,但她望着冰块远去的方向,眼神里充满了期盼。
当时许多观众看到这里,都以为这个婴儿肯定活不成了。 在那么冰冷的环境下,一个新生儿怎么可能承受得住江上的寒风? 但剧情出现了转折——冰块漂到对岸后,孩子的哭声引来了几个苏联士兵。
这些苏联人是和抗联成员鲁长山等人一起的,他们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兰花儿的儿子。 他们看到襁褓上兰花儿亲手缝制的小梅花,又注意到被子上的血迹,立刻明白兰花儿可能已经牺牲了。 他们不敢耽搁,赶紧抱着孩子赶往松林镇,最终将孩子交到了大阔枝手中。
大阔枝是松林镇夜来香酒馆的老板娘,她表面泼辣,实则心怀家国大义。 她曾经勇敢地救下被活埋的抗联战士高云虎,并与他产生了感情。 高云虎伤愈后选择归队继续抗日,而大阔枝则留在松林镇作为我方的接头人,继续履行自己的使命。
大阔枝接过这个孩子后,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抚养。 白天在酒馆忙碌时,她就背着孩子算账、收拾桌椅;晚上则坐在油灯下为孩子缝制小衣裳。 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得到了难得的温暖与安全。
当孩子长到会说话的年龄时,大阔枝就开始告诉他:“你爹娘是英雄,为了打鬼子把命都豁出去了。 ”孩子虽然听不懂太深奥的道理,但会指着墙上的抗联徽章说:“像爹,像娘。 ”这种简单的认同,体现了父母英勇精神在下一代身上的延续。
兰花儿在最后时刻推出去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更是她与小白马未能说完的话、未能等到的胜利,以及那段艰苦岁月中最不肯熄灭的希望火种。
小白马作为曾经的土匪头子,在兰花儿的感召下转变为抗日志士和丈夫,最终为国捐躯。 他的死不仅是一位抗日志士的牺牲,也是一个家庭顶梁柱的倒塌,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无情。
《归队》这部剧集展现了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抗战的历史,不仅塑造了众多英勇抗日的男性形象,也生动刻画了战争中女性的坚强与勇敢。 剧中通过兰花儿、大阔枝等女性角色,打破了传统抗战剧中女性往往是陪衬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她们独立、坚强、智慧的一面。
这些女性不再是被动等待救赎的对象,而是主动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体。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即使面临绝境,爱的力量也能让人重新站起来。
兰花儿的结局虽然令人心痛,但她的孩子得救并得到良好照顾这一安排,为这个悲剧故事注入了一丝温暖。 这种生命与希望的延续,正是《归队》结局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深层信息——即使是在最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爱与生命仍然能够找到延续的方式。
大阔枝作为养母,不仅给予了孩子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让他了解并认同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英雄这一事实。 这种身份的认同和传承,对于在战争中成长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整个故事通过孩子得救这一情节,巧妙地连接了多个角色:从兰花儿和小白马,到苏联士兵,再到鲁长山和大阔枝。 这种连接不仅体现了抗战中各路力量的团结协作,也展示了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归队》通过这个温暖的结局细节,向观众展示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战争年代,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生命的火种依然能够延续。 这种希望与温暖的传递,使得剧集在展现历史残酷性的同时,也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
来源:叶子电影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