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看《足迹》,光场景就值回会员费:留声机的胶木唱片一转,旧上海的爵士味扑鼻;镜头一甩到50年代,纺织机轰隆,棉絮像雪落到刘奕君肩头;再切到90年代,筒子楼里的蜂窝煤、窗式空调统统真物上阵,童瑶一件丝绸睡衣从闺阁穿到写字楼,活脱脱独立女性进化史。
“剧荒”俩字一出现,头皮都发麻——刷半天找不到能撑过第二集的,那种空落谁懂?
别急,9月直接把四部年代大戏甩脸上,挨个拆盲盒,总有一款能戳中你。
先看《足迹》,光场景就值回会员费:留声机的胶木唱片一转,旧上海的爵士味扑鼻;镜头一甩到50年代,纺织机轰隆,棉絮像雪落到刘奕君肩头;再切到90年代,筒子楼里的蜂窝煤、窗式空调统统真物上阵,童瑶一件丝绸睡衣从闺阁穿到写字楼,活脱脱独立女性进化史。
弹幕全在刷:“这房子我都想租。
”据说置景团队跑去旧货场淘了仨月,连门把手都是原厂翻新,细节控直接被拿捏。
励志党直接锁定《我和我的命》。
谭松韵演的方婉之,开局只有两件行李:一件化肥袋改的帆布包和一张写着“深圳”二字的火车票。
一路从流水线的夜班小妹干到外贸公司一把手,中间穿插的职场斗法堪比现代宫斗:单证部老油条扣着她的公章不放,她能连夜翻墙去港口抢货柜,气得对方当场摔电话。
弹幕飘过一句“命不是老天给的,是熬出来的”,直接顶到热搜。
原著作者梁晓声亲自下场改台词,连“老板跑路了,工资我垫”这种土味金句都舍不得删,真·时代注脚。
文青别滑走,《冬去春来》像一碗卤煮配诗的深夜食堂。
白宇演的编剧窝在6平米地下室,写完稿没打印机,骑着二八大杠满城找文印店,冷风灌进袖口那段看得人直打哆嗦。
章若楠用泡面盖当调色板,刷出一张话剧海报,底下观众看得热泪盈眶,她却躲在幕布后啃凉馒头。
导演郑晓龙把千禧年的北京拍出了颗粒感:胡同口磁带摊、地下通道里卖打口碟的长发小哥,全是熟人。
豆瓣小组已经有人认领角色原型:“我前男友就蹲在那卖过《打口一代》合集。
”
想看点硬核的?
《重器》把法庭拍成了战场。
黄景瑜穿西装不再耍帅,卷宗一摞摞砸桌上,嗓子讲到嘶哑;张佳宁饰演的法官助理,连夜翻完十年前的死刑复核卷宗,第二天红着眼写意见书。
最狠的是蒋奇明演的刑警,为了一句口供,蹲守废旧钢厂三天,啃着冷馒头盯梢,连鼻涕冻成冰碴都顾不上。
编剧赵冬苓在微博说:“这不是谈恋爱的地方,是给法律磕头的现场。
”弹幕区直接列队敬礼,一水儿的“这才是国家剧”。
四部剧排面拉满,可最香的还是平台玩法。
腾讯、优酷、爱奇艺这次默契得像约好了——周一到周四每天更一集,周五加更,周末发幕后花絮。
线下更卷:《足迹》把洋房1:1搬到商场做实景快闪,观众进门就能闻到老上海咖啡味;《我和我的命》在地铁通道办了张“打工证”,扫码就能打印一张90年代工牌,社媒刷屏;《重器》干脆跑去政法大学做路演,黄景瑜一开口“法学生最懂熬夜”,全场尖叫。
业内老炮评价:国产剧终于舍得把钱砸在内容体验上,而不是买水军。
有人爱回忆,有人爱奋斗,有人追理想,9月这波年代剧像拼好饭,把百年光阴拆成四道菜端上桌。
别再问值不值,刷第一集就知道有没有对上脑电波。
冲会员的按钮已经红了,再不抢前排,连弹幕都抢不到首评。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