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观众几乎从小就泡在这样的剧里,什么《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血色浪漫》,那些镜头、那些台词早已成了集体记忆。谁演得真,谁演得假,观众心里有一杆秤。
抗日,观众几乎从小就泡在这样的剧里,什么《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血色浪漫》,那些镜头、那些台词早已成了集体记忆。谁演得真,谁演得假,观众心里有一杆秤。
这几年,抗日题材作品没断过,但能留下痕迹的不多。大家想看的是真情实感,是能让人心里发凉、眼里发酸的东西,而不是表情包和噱头。
所以,当一部号称投资过亿、集结三十六集的抗战大剧《归队》开播时,不少人是满心期待的。可没想到,追了没几集,评论区已经一片哀叹:演技翻车,两位年轻演员直接把整部戏拖下水。
作为抗联小队的中坚人物,他的表演不算花哨,但胜在自然。
举手投足都有那股子“过来人”的劲,哪怕一句简单的台词,也能让你感受到背后的重量。
有一场戏,他和战友在分饼。镜头一转,李乃文把饼掰开递出去,动作轻描淡写,却能让人想到饥饿和牺牲。对比之下,同一场里边上的年轻演员,就像是“路过凑热闹”。有人该表现饿得发慌的状态,结果还在偷笑,画风完全不搭。
观众不是不讲理,老戏骨能撑起一段戏,但整整36集,靠一个人怎么可能?这就像一辆车,方向盘再结实,发动机和轮胎都掉链子,车子也跑不远。
“兰花儿”,宛如抗联队伍中一朵坚韧绽放的铿锵玫瑰,她是这铁血队伍里独一无二的巾帼英雄,以柔弱之躯扛起使命,于战火中书写别样的传奇。 按照设定,她得刚烈、坚韧,同时还得有柔情。
沉寂多年的袁姗姗,能重返正剧舞台,机会难得。
这是她翻盘的一个关键。同样的,观众也一直期待她能凭演技甩掉“过气小花”的标签。
这次她的表演确实比过去有长进。比如看到母亲惨死,她哭到声嘶力竭,眼泪豆大颗往下掉,观众一瞬间确实被带动了。当镜头一拉近,所有描绘在她的脸上的情绪都被冲淡了。
想想那个年代的普通女性,能活着就已经是奢侈。风里来雨里去,哪里顾得上描眉画眼?袁姗姗那张精致的脸,让我们无法带入剧情里去。
更尴尬的是,戏演到最后,她抱着孩子过河,被子弹打中。
可无论多狼狈,脸上的表情像是随时能去拍时尚大片。观众看着就想笑,这不是“英勇女战士”,更像是穿越来的网红。
这事说残酷点,就是“整容脸”毁了角色。
演技是有进步,但情感和外形无法合一,再怎么努力也打不动观众的心。
说实话,他很努力,为了贴合角色,他提前晒黑皮肤,把牙齿涂黄,头发弄乱,还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在雪地里翻滚。外形改造到这个程度,普通人可能认不出来。
但演戏不是“cosplay”。
角色需要的不只是皮相,而是内心的张力。陈靖可偏偏就卡在这儿。
比如分别的戏,原本应该让人心揪。
他却像是背台词。观众看不出痛苦,反而觉得尴尬。眉毛挤来挤去,眼睛瞪得溜圆,可眼神里空空的,完全没情绪。
观众看得直想笑:这是演痛苦,还是演“眼保健操”?
更要命的是,他说台词的时候总是断断续续,好像口腔肌肉没打开。你看着他在那儿“演”,却怎么都带不进去。
和老演员站在一起,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观众当然会苛责,因为你既然敢接正剧,就该有与之匹配的基本功。
胡军、李乃文这些人都在,按理说,这样的配置也能靠演技撑起来。可观众能忍一两个年轻演员偶尔掉链子,但这次是主角直接掉坑里。
回头看看十几年前的《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一堆年轻演员——段奕宏、张译、张国强——谁不是硬生生演出来的?那时候没人管你是不是流量,演不好就被骂,演好了就能站住。结果那部剧一播,直接成了军旅剧的天花板。
反观现在,很多作品选角的逻辑变了:看流量,看脸,看能不能带热搜。结果剧播出来,热度有了,口碑崩盘。
袁姗姗的情况,挺耐人寻味。早年她长得不算完美,但灵气十足,笑起来很甜。就是凭那份真,才被于正捧为大女主。如今脸越修越精致,演技却怎么也回不到当年的自然。
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病。演员们为了所谓的“上镜”,频繁动刀,结果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真实。演戏是情绪的艺术,观众看的不是雕塑,而是人。脸一旦僵硬,再好的演技也传不出来。
陈靖可的问题则是另一种:演技不够硬,却想靠“拼命”来掩盖。晒黑、涂黄牙齿、把自己搞邋遢,这些都算表层努力。
两个人一个败在脸,一个败在演。合在一起,直接拖垮了整部大剧。
说到底,演戏不是摆造型,更不是表情管理。抗日剧尤其如此。观众对这个类型有感情,要求也高。《归队》本来有机会成为近几年抗战剧的代表作,但结果却被年轻演员的短板拖了后腿。李乃文再拼,也救不了。
此事如暮鼓晨钟,警醒众人:于竞争白热化的娱乐圈,演员若想长盛不衰、稳稳立足,靠的既非姣好容颜,亦非博人眼球的噱头,而是扎实精湛的演技。 观众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观众,他们要的是真实和打动。
国产剧究竟还要为“整容脸”与“偶像演技”付出代价到何时?这般现象若持续,国产剧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着实引人深思。
屏幕前的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掰扯。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