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档最棒的悬疑剧,非王子文、罗晋主演的《目之所及》莫属,剧中兄弟替身很有噱头,围绕扭曲家庭关系展开的犯罪也很触动人心。
暑期档最棒的悬疑剧,非王子文、罗晋主演的《目之所及》莫属,剧中兄弟替身很有噱头,围绕扭曲家庭关系展开的犯罪也很触动人心。
观众看这部剧,会体验跟着主角一起解密真相的烧脑,但当所有角色的人生、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你会发现编剧在用犯罪探讨家庭教育。
剧中曲桐、郝美丽两个角色,算是亲子关系的对照组,她们都拥有一个非常爱女儿的母亲,所经历的教育方式完全相反,却又有一处相同。
相反在于曲桐母亲对女儿是极度的严厉,郝美丽母亲对女儿则是极度的溺爱。
严厉与爱,原本都没有问题,但当这两种教育方式前面加上一个“极度”,且没有其他教育引导去缓解这两个教育方式时,就很容易产生悲剧。
这一点,在郝美丽的性格上展现地最为直观。
郝美丽家庭普通,但她原本拥有的家庭关系、氛围是很多原生家庭痛苦的孩子所羡慕的,因为郝美丽有一位无条件保护、爱着女儿的母亲。
她不仅会支持郝美丽的学习与梦想,还会在发现青春期的郝美丽开始在意外貌时给女儿买口红,这在90年代的环境下,算是很罕见的支持了。
网上常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心中必定充满阳光”,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发现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能拥有更开朗的性格,更稳定的情绪。
陈乔恩当年在恋综上看中相亲对象艾伦,就是被他身上那种“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所拥有的阳光打动,但被爱着的郝美丽,为何没能成为充满阳光的人?
她经历的校园霸凌是关键原因,校园霸凌,尤其是以郝美丽最在意的容貌对她进行霸凌,让郝美丽直到死都没能度过这个坎,在这个问题上,她是受害者。
但……
当少年郝美丽的故事被完全展开时,你会发现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她的心魔,溺爱同样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甚至夺走了她的性命。
母亲对她的爱,已经到了无条件溺爱的范畴,却并没有引导她谦虚的品质与开阔的思想也很重要,这让郝美丽对自己拥有过度的自信。
却没有拥有真正自信的内核。
被同学霸凌者,她拉曲桐下水,凭借母亲对自己无条件的信任与溺爱“大获全胜”,但为什么曲桐成为新的霸凌者后,她却没有重拾自信。
因为她内心很清楚,其他同学转移视线,是因为有了更让他们有成就感的“霸凌乐趣”,而不是真正认可曲桐比郝美丽“差劲”。
也因为她太自信了,自信到容不下一丝质疑,哪怕她认定这个质疑来自嫉妒。
于是郝美丽偏执地针对曲桐,偏执地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自己的容貌,偏执地认为苏牧心喜欢的是曲桐的皮相,偏执地想要报复“伤害自己的人”。
面对女儿的偏执与报复,她的母亲同样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与纵容,让错误越来越大,也让女儿越来越肆无忌惮,越来越坚信自己才是对的。
少年时包庇女儿作恶,成年后,包庇女儿当小三、间接害死情敌的孩子,直到女儿在偏执上送了性命,郝美丽的母亲仍旧觉得是别人的错。
可悲,可恨。
善良的人愚蠢起来往往比恶人造成的危害更大,疼爱子女的父母把爱变成溺爱时,也往往比那些专门捧杀孩子的人更可怕,当爱没有原则,人便没了原则。
与郝美丽相比,曲桐在个人心性上看起来更幸运一点,在母亲极度严厉的教育下,她的人生被迫踩中很多陷阱,但至少拥有了坚韧的灵魂。
然,剧中的曲桐能走出悲剧,其实还是依靠了戏剧化的处理。
以及,有点理想化的爱。
比如,遭遇事故失明后心性与爱始终未变的苏牧心,比如,坚守了半辈子面子的曲桐父母最终决定保护女儿,三个人的真心共同解开了曲桐的人生困境,虽然这个方式并不理想。
可现实中,有这么幸运的曲桐吗?
肯定有。
客观来说,以曲桐在经历恋人变了“模样”、丈夫出轨、女儿去世、母亲常年打压式教育的情况下,仍旧放弃了与“苏牧心”同归于尽,而是想用离婚摆脱困境。
曲桐也是有很大概率能靠自己走出来的,坚韧的灵魂,旺盛的生命力,很幸运。
但并不是所有人在经历了长年被打压、被污蔑、被操控的家庭教育后,仍旧拥有曲桐那么强大的内核,自卑与懦弱,往往会成为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常态。
这一点,其实在曲桐身上同样有所体现。
她的自卑,往往会暴露在自己的母亲面前。
母亲的打压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而母亲越是打压,她越希望能得到母亲的认可,越是吝啬向孩子表达爱,孩子越是希望能成为父母喜欢的模样。
这种心理负担,让曲桐畏惧反抗,少年被冤枉时,曲桐在母亲的训斥下最终选择妥协,成年后被逼结婚时,曲桐也没有反抗到底,而是为了父母的事业妥协。
她得不到父母的信任,被出轨、被家暴、女儿被害死时,她都孤立无援。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家暴案中受害者的原生家庭有时也会受到舆论抨击?因为有时候,受害者的绝望,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得不到原生家庭的爱与支持(非全部)。
剧中有个很讽刺的细节,即使最后曲桐绝望到想跟“苏牧心”同归于尽,她都在写信向母亲道歉,道歉没能成为母亲骄傲的孩子,道歉再一次让母亲失望。
而曲母发现女婿真的是恶人,决定为女儿除掉这个恶人时,也没有向女儿施舍一句疼惜,没有告诉女儿,他们很爱她,他们习惯了用责骂去表达爱。
无声的爱,根本没有那么伟大,以极度严厉教育包裹的爱,其实很残忍。
过度的溺爱与过度的严厉,都有很大概率制造出悲剧的结果。
人们不能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成为这种教育下出来的“幸存者”,因为还有很多是活在窒息里的曲桐和活在偏激里的郝美丽,爱要有原则,教育要有度。
来源:七话影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