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模式正以各种方式赋能千行百业,成为融合发展的创新载体。有报告显示,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6.96亿,覆盖68.4%网民;全国相关企业增至9.54万家,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1.9万个。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发展壮
“微短剧+”模式正以各种方式赋能千行百业,成为融合发展的创新载体。有报告显示,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6.96亿,覆盖68.4%网民;全国相关企业增至9.54万家,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1.9万个。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激发产业活力、构筑国家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核心。近年来中国微短剧的频频“出圈”“出海”充分验证了其作为新质生产力在视听领域的潜能与价值,成为全媒体时代不容忽视的重要视听文化新形态。
尽管微短剧作为视听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形态,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市场活力,但也面临着内容同质化、审美疲劳与价值偏移等严峻挑战。整体上看,微短剧行业已从初期的“野蛮生长”步入“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待从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等多维路径着手,推动释放其作为视听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制播质量与效率。从技术应用上,应推动制作流程智能化,用AI技术覆盖剧本生成、虚拟拍摄、特效制作及后期剪辑全流程,显著压缩周期、降低成本,并借助虚拟制片系统实现跨地域协作。从生产模式上,要推进人机协同创作,由人类负责创意构思与情感表达,由AI承担技术生成工作,二者相互补充。从用户体验上,要强化个性化与交互体验,通过AI实时生成与数据驱动,支持观众参与剧情走向选择甚至定制结局,增强沉浸感与用户黏性。如边缘计算直播已实现万人在线互动投票决定剧情。从产业基建上,要实施标准化与云端化产业体系升级,加快建立角色模型库、场景数据集和风格指南等共享资源平台,构建云端智能制作系统促进高效协作与资源共享,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创新提质,打造精品与传承文化。现在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微短剧不能再靠拼流量、蹭热点过日子,得拿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找灵感,比如《山海经》《红楼梦》这些经典里就有大量好故事、好人物,只要用现代叙事方式重新包装,就能焕发新活力。像《典籍里的中国》那样,把经典和新话题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要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把汉服、传统节日、民俗这些文化符号融入剧情,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出来,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要在艺术表达上讲究“中和之美”,在追求快节奏、强情节之余,要在短短几分钟里做到情感有温度、思想有深度。要坚持内容扎实、价值正向,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以小见大,用细腻情感打动观众。只有这样,微短剧才能从靠流量吃饭转向靠价值立足,真正成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力量。
再次,要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更多应用场景与价值空间。政策引导是关键,要出台专项计划,把微短剧和文旅、教育、电商、普法、非遗等结合起来,重点打造跨界融合的新模式。社会实效是动力,微短剧不能只停留在娱乐层面,要走进教育课堂、文旅推广、电商带货、健康科普、法律宣传、企业培训等垂直领域,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定制内容,让微短剧不仅好看,还能实用,实现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产业链延伸和IP生态打造是核心,要打通剧本、拍摄、衍生品、线下体验等各个环节,整合制作、发行、品牌和平台资源,推动合作共赢。同时注重IP孵化和系列化开发,让一个故事能讲多季、出周边、做线下活动,形成长尾效应。技术赋能是支撑,应鼓励搭建AI平台,用人工智能辅助剧本创作、场景生成和多语言翻译,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助力内容精准出海。盈利模式也要多元,除了内容付费,还可以开发周边产品、IP授权、会员增值服务等,建立起“内容吸引+多元变现”的新机制,让微短剧真正成为带动文化消费升级、激发其视听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引擎。
最后,要进一步加快培育产业生态,规范市场秩序与人才培养。从宏观上看,相关部门应持续完善制度安排,强化内容监管和价值引导,出台配套政策,明确分类分层审核机制、白名单制度和内容总编辑责任制,推动内容生产流程更规范、作品质量更过硬,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助力打造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各地各部门也需发力,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服务配套,营造有利于微短剧发展的产业氛围,一些地方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在剧本创作、拍摄制作、技术升级等关键环节给予系统支持,推动内容生产走向专业化、流程化。从微观上看,平台建设也须同步推进,打造集创作、审核、发行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助力优质项目快速落地见效,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人才培育也须发力,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机构联手培养人才,设立微短剧创作实践基地,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创作比赛,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意识,源源不断为行业输送有专业、有热情、有潜力的新鲜血液。
面对数智化浪潮,激发微短剧作为视听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有助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注入新动能。(何虹莹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成员)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