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另一种叙事可能 ——评系列微短剧《我自抗战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8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和新华网联合出品的6集系列微短剧《我自抗战来》全网上线。该剧以时下流行的微短剧为载体,通过聚焦具体历史场景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另一种叙事可能 ——评系列微短剧《我自抗战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8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和新华网联合出品的6集系列微短剧《我自抗战来》全网上线。该剧以时下流行的微短剧为载体,通过聚焦具体历史场景中的个体抗战故事,从历史维度和审美角度生动再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提供另一种叙事可能。
微短剧装下“大历史”
微短剧以其“短篇幅、低成本、快周期”的核心特征,在传播效率上展现出传统影视剧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以微短剧呈现抗战历史,其固有的创作局限随之凸显:有限的时长压缩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展示的空间,导致抗战题材微短剧的审美纵深与叙事潜力大幅削弱。
《我自抗战来》以单集5分钟、总计6集共30分钟的短剧体量,直面“在极短篇幅内浓缩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这一创作难题,大胆突破传统抗战影视剧聚焦特定战役、特定历史时期的叙事范式,以全国6座抗战地标为空间锚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力量”为叙事主线,选取抗战历史的“微观剖面”进行深度挖掘,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相统一。
该剧摒弃微短剧常见的“情节反转”“人设猎奇”等流量导向手法,规避了部分作品“重感官爽感、轻思想内涵”的创作弊端,坚守精工细作的创作原则。主创团队潜入历史深处,挖掘能与当代观众形成情感共鸣的“连接点”,如杨靖宇将军的口琴、祭奠先烈的饺子、为烈士画的素描等,这些看似细微实则厚重的核心意象让观众得以在具象化的情感体验中走进历史深处、走到人物身边,实现对抗战精神与爱国情怀的深度共振。
诗意表达“戳心又共情”
《我自抗战来》既未采用实地探访、亲历者口述等常规叙事策略,亦未停留于对抗战文物、纪念设施的一般性介绍。这一创新定位虽赋予作品独特的叙事视角,却也增大了该剧的创作难度。为此,主创团队采取“历史真实为基、艺术想象为翼”的叙事补充策略,通过符合历史逻辑的艺术想象完善故事脉络,依托情感细节提升情节丰满度。
第一集《将军的口琴》以“杨靖宇牺牲前一日恰逢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再现林海雪原的夜晚杨靖宇独自思念亲人的感人场景,通过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拉近英雄与当代观众的心理距离。
第三集《饺子熟了,老班长》的叙事建构则更具典型性。主创团队以山东临沂朱村“大年初一头锅饺子敬英烈”的地方民俗为叙事基点,结合实地探访朱村战斗纪念馆时获取的焦锡模烈士姓名等史料信息,创造性补充了烈士与当年战友围绕“饺子”展开的对话细节——“饺子原本作为战斗胜利后对战士们的奖励”这一预设,与“焦锡模等24位烈士为保卫朱村壮烈牺牲、终未吃上饺子”的历史现实形成强烈叙事张力,使“烈士们没来得及吃的饺子”从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食物转化为承载朱村民众对烈士缅怀之情的文化符号,激荡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白山黑水到江南小城,从苍莽吕梁山到南粤大地,摄制组赴6省实地取景,力求以地理空间的广度呼应抗战历史的全域性。与此同时,该剧在角色遴选、场景搭建及服饰道具等环节严格考据。片中的长镜头调度、AI技术的创新应用及兼具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的主题句,既传递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执着坚守,又升华了全民族共赴国难的集体意志,使抗战记忆从平面化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兼具温度与力量的诗性表达。
英烈精神连接“你我”
该剧出品单位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和新华网在全网拥有海量用户。前者运营的“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矩阵全网粉丝数超2000万,后者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之一。二者形成的传播合力,为这部抗战题材系列微短剧的传播提供了渠道保障与受众基础。
纵观全剧,英烈精神是让抗战记忆突破历史叙事时空阈限的核心媒介,英烈虽定格于特定历史语境,但其精神超越时空。“缅怀先烈”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与历史对话的具体路径,更让抗战记忆摆脱时空束缚升华为全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第二集《为你戴上这枚戒指》正是以英烈精神为叙事纽带构建起历史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场域。主创团队将“为烈士补画戒指”这一设定巧妙编织进江苏盐城女学生为盐城籍烈士吴秀瑛画像的核心情节,既帮助烈士完成未了心愿,又彰显“烈士生命未及绽放便牺牲于黎明前”的悲剧内核。事实上,该设定并非虚构,其现实根基是抗战时期盐城地区共有898位牺牲时未满20岁的烈士的真实数据。
剧中的“戒指”成为连接和平年代与烽火岁月的时空纽带,一端系着当代盐城女学生,另一端连着吴秀瑛烈士。前者的青春在和平中绽放,后者的青春在战火中陨灭。二者依托“戒指”完成跨时空对话,以共同的青春叙事形成鲜明对比,将宏大的民族命运与微观的个体命运深度勾连。
“19岁,吴秀瑛和很多烈士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这句台词引发观众强烈共情:革命先烈与当代的女学生共享“青春”这一生命阶段,本该拥有相似的成长轨迹,却因时代境遇的不同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命运的巨大反差震撼观众的同时,更传递出该剧的价值内核:先烈青春的戛然而止,恰是为了当代人青春的延续。
由此,不同时空维度中的“他们(抗战先烈)”与“我们”(当代受众),在“民族血脉”这一核心认同下凝聚为统一的“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完成了民族情感与身份认同的深度建构。
以历史真实为根基,精准还原普通抗战个体的生命轨迹与命运抉择,让作品塑造的抗战记忆跨越时空,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联结中实现当代表达和“破圈”传播。正如《我自抗战来》的片名,“我”既指守护山河的抗战英雄,也是被英烈精神感召的无数个“你我”。(文 豪)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