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两部聚焦山东的电视剧热播,悄然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回望。《我们的河山》从1937年山东沦陷开始,跟随青年庄埼风的脚步走进沂蒙山区,感受他在战火中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的历程;《生万物》则将镜头转向鲁南,通过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国难之际百姓“毁家纾
逄春阶
近日,两部聚焦山东的电视剧热播,悄然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回望。《我们的河山》从1937年山东沦陷开始,跟随青年庄埼风的脚步走进沂蒙山区,感受他在战火中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的历程;《生万物》则将镜头转向鲁南,通过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国难之际百姓“毁家纾难”的家国担当。荧屏上的这股“山东风”,让观众从细腻的故事中感受山东人民的品格,读懂蕴藏在齐鲁山水之间的家国情怀。
这些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真实的历史渊源。山东曾是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1938年,徂徕山起义率先点燃齐鲁抗战星火,随后八路军115师主力进驻,与当地百姓共同建立鲁中、胶东等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出独特的斗争方式:地雷战、麻雀战,打得日军晕头转向,铁道游击队在津浦铁路线上演绎“扒火车、炸桥梁”的传奇。沂蒙百姓怀着“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信念支援子弟兵。抗战期间,山东军民经历大小战斗数万次,歼灭日伪军数十万人。
这些鲜活的记忆能够穿越时光,离不开一代代山东作家的默默耕耘。老一辈作家的创作大多源自战火中的亲身体验,笔端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刘知侠以鲁南铁道游击队的真实经历为背景,创作了小说《铁道游击队》,后来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来自铁路工人和矿工的游击队员形象,受到一代代读者和观众的敬仰和喜爱;冯德英将目光投向胶东昆嵛山区,小说《苦菜花》通过仁义嫂一家的命运变迁,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革命母亲”,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郭澄清的《大刀记》聚焦鲁北平原,以农民英雄梁永生为主角,展现普通人在战火中觉醒、持刀抗敌的壮举,改编的电视剧也赢得观众喜爱。刘知侠曾向笔者回忆过一个细节:日军投降后的新年,游击队员们摆下庆功宴,特意将最丰盛的一桌酒菜端到牺牲战友的牌位前。队员们向刘知侠表达了两个心愿:一是为牺牲的战友立碑,二是希望有人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嘱托,让作家的笔下多了一份责任——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信史”。
随着时间推移,新一代创作者虽未亲历战争,却以同样的热忱与创新精神,潜心挖掘历史细节,以更多元的艺术视角,诠释那段岁月中的军民情谊和人性光辉:李存葆与王光明的《沂蒙九章》,莫言的《红高粱》,苗长水的《非凡的大姨》,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坚持。《生万物》即改编自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此外,电视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歌剧《沂蒙山》、京剧《燕喜堂》……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也让齐鲁大地上的红色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它们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能够引发当下观众共鸣的情感载体。
的确,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红色印记早已与自然风光和人文记忆融为一体——一首《沂蒙山小调》,唱出百姓对家乡的深情;“红嫂”以乳汁救治伤员、“乳娘”默默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则体现了齐鲁女性特有的坚韧与大爱。
文学与影视共同绘就齐鲁大地的红色长卷。有关山东的红色记忆,也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个读过这些故事、看过这些影像的人心中。
来源:光明网